當地時間7月6日,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目前正在將新技術運用到建筑中。該學院正在建造的一座三層樓房,其設計、規劃及建設,幾乎全部由機器人及3D打印機完成,僅在需要的時候才使用傳統建筑材料。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馬提亞斯·科勒(MatthiasKohler)表示,該建筑項目是人與機器人、3D打印等新數碼科技的融合。目前,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人類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這種趨勢下,提高勞動力自身技能、接受更多相關教育尤為關鍵。
新技術加劇勞動力市場分化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針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撰文道,第四次工業革命可能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尤其有可能擾亂勞動力市場。自動化生產在各行各業中代替勞動力可能會加大資本回報率與勞動回報率之間的差距。但機器代替人力也有可能使工作更加安全、更具價值。
施瓦布認為,目前還不能明確斷定這兩種情形哪一種發生的可能性更大,最終結果可能是二者兼有。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在未來,人才代表著生產的關鍵因素,比資本更重要。在此情形下,就業市場將日益分化為低技能、低收入與高技能、高收入兩個部分,可能會加劇社會不平等的緊張局勢。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工作與家庭研究所副主任克萊爾·麥克奈爾(ClareMcNeil)稱,隨著技術發展,自動化可能會淘汰一部分勞動力,給就業市場帶來變革。目前,數據只是顯示某些工作從理論上而言有可能會被取代,因此無須過分擔憂。該研究機構的分析稱,根據預測,從理論上而言,信息和通信領域有不到25%的工作崗位可能會被機器取代,制造業的概率約為49%,批發零售業占比約2/3。
許多人對于機器代替人力有深度恐懼,然而很多專家對此仍然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盡管技術進步會降低對人力的需要,但是工業化及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利大于弊。
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信息哲學與倫理學教授盧恰諾·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在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機器自動化會取代大量常規工作,但是它也能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并增加財富,有望實現財富的再分配。所以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社會上沒有工作崗位,而是沒有工作崗位的人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其生活水平。
提高教育水平與技能
英國產業論壇主席羅德·道勒(RodDowler)認為,未來職場可能將是人與機器人相結合的。人類可以負責涉及同理心、判斷力的任務,而機器則可以承擔涉及高強度、高速計算等的工作。這需要有適當的法律、規章制度及稅收進行調節,需要政府、公司及工人之間進行合作。
對于提高勞動力教育水平及技能,德國已經實施計劃,確保工人終身學習的權利,并鼓勵工人對提升技能的投資;法國也采取企業員工后續教育培訓制度,促使工人有更充分的時間和資金進行學習,提升自身技能。
教育體系對于培養高技能勞動力有重要作用。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校長大衛·塞恩斯伯里(DavidSainsbury)撰文分析,優秀的技術教育體系需要有三個基礎:在就業市場行之有效的全國技術資格認證體系;合格的教師及先進齊全的設施;有可分攤青年人培訓成本的體系。
麥克奈爾提出,英國政府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提升勞動力技能:增強對技能及技能使用的投資,提供更多優質的職業培訓,對于技能要求不斷變化的行業中的工人提供支持。為了增強職業技能教育,英國需要建立新的機構。對于技能需求不斷變化的行業,全國的就業再培訓機構需要為低技能勞動者提供支持。
道勒表示,技術進步確實能確保英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有人擔心技術進步可能會讓自己變得更為貧苦,因而反對技術變革。這是可以理解的。英國應研發并利用技術,使經濟和社會整體從中受益。在此過程中,人們或許會減少對機器代替人力的恐懼。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