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未雨綢繆 專家建議完善人工智能技術規范和法律約束

時間:2017-07-1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人類是否會與人工智能產生感情,將取決于這種過程是否給人類帶來愉悅。正如互聯網發展早期的一句常用語所說--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表明,當人類在不知道溝通者的身份時,只要對方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感情就可能產生。

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人類對機器有了感情怎么辦?

"人類是否會與人工智能產生感情,將取決于這種過程是否給人類帶來愉悅。正如互聯網發展早期的一句常用語所說--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表明,當人類在不知道溝通者的身份時,只要對方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感情就可能產生。"趙聯飛認為,這可能會對人類的交往模式帶來影響。比如說,未來,知識型的人工智能可以回答人們能夠想到的很多問題,從而導致個體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會化模式的變革。

假如人與人工智能出現類夫妻、父女等情感,將考問現代倫理規范。"如果社會主流意見認為這種關系符合倫理,人們可能傾向于以類似于夫妻、父女之間的倫理準則來調節二者之間的關系;但如果人們始終認為,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是人占主導地位的'游戲關系',那么相應的倫理標準也就無從談起。"趙聯飛說。

未雨綢繆

專家建議完善人工智能技術規范和法律約束

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種種沖擊,專家認為,上世紀5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大定律,今天依然有借鑒意義。這三大定律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歸根結底,人是智能行為的總開關。"吳飛認為,人類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綢繆,應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威脅。

"開發者應該始終把人工智能對社會負責的要求,放在技術進步的沖動之上。正如生物克隆技術,從提出克隆技術那一天開始,克隆的社會倫理問題就始終優先于克隆的技術問題。"趙聯飛認為,人類應該在開發人工智能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控制人工智能的經驗和技術,尤其是防止人工智能失控的經驗和技術。

在技術上加強對人工智能的控制是完全可行的。"人工智能盡管日益高級,但究其根本,仍然是在智能程序對大量數據處理基礎上得到的結果。進行編程時,開發者可以通過程序對其進行安全設置。比如,如果識別出來是人類,要自動保持距離;不能做出攻擊性動作,從力學幅度上予以約束。"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孫哲南說,還可以把人類的法律規范和道德要求用代碼的形式寫入機器,全部數字語言化,使其遵守人類的行為準則。

"除了設計和建造要遵循技術規范,還可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成立由人工智能技術專家、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政府管理人員為核心的人工智能管理委員會,對涉及人工智能的研究和開發項目進行審核評估,嚴格控制從技術轉化為產品的環節。"趙聯飛認為,此外,應從多個方面加強對人工智能的研究,跟蹤、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和實踐,開展以未來學為基本范式的研究。(記者劉詩瑤)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