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乘坐自動駕駛汽車趕往會場的視頻成為輿論熱點。視頻顯示,李彥宏坐在自動駕駛車的副駕駛上,而主駕駛位置上沒有司機。
在與百度總裁兼ceo陸奇的遠程互動中,李彥宏還開玩笑說:“我正在五環上,前面車有點多,不過車還是很平穩的。”
今年4月份,百度宣布Apollo計劃,全面開放無人駕駛平臺,任何一個Apollo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使用Apollo技術,同時也有機會通過提供數據為Apollo生態做貢獻。用陸奇的話說,Apollo將是汽車工業的安卓,會以比安卓更加開放的態度,帶動中國自動駕駛的發展。
實際上,自動駕駛,只是整個人工智能改變我們生活的一個方面。伴著底層技術、大數據積累和深度學習算法等方面的突破,人工智能將會帶來縱深裂變式的大發展,以語音交互、圖像識別為技術核心的人工智能可能成為下一個時代的新入口。
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推薦餐館來說,并不是個完全理性的決策,涉及情感、價格、路程、食材、味道等綜合因素,這意味著約束與效用更為復雜,背后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應用。這些人工智能的結果,還需要一個更人性化的界面,比如智能語音來呈現。在著名的講述未來生活的科幻電影《Her》中,作家西奧多就愛上了叫“薩曼莎”的人工智能女聲。這個風趣幽默、善解人意的女聲,深入男主角的生活,讓他不能自拔。
科幻小說并不能作為判斷未來的依據。但很多時候,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未來學家、科幻小說家對人類技術與社會走向的影響比人們以為的要多得多。打個比方,透明的顯示屏增加干擾,并不符合人類習慣,人們一般不在透明的玻璃上做演示。但由于科幻小說、電影中多次提到,這種透明的液晶屏幕似乎成為一種商業方向。回到人工智能入口,不管是蘋果的siri還是微軟的Cortana,亦或者亞馬遜的Echo都是朝這個方向再走。
急速的技術發展在無限融入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社會如何對待新生事物。
以此次百度的自動駕駛車事件為例,自動駕駛的測試與正式上路,一方面需要符合法律,另一方面,也要求法律跟上創新的要求。某種程度上,政府能夠更好協調產業創新的外部性(指一種經濟力量對另一種經濟力量“非市場性”的附帶影響),正是所謂“中國模式”相比于“華盛頓模式”的優越性所在。
有趣的是,雖然法律的理性背后有利益與立場的糾葛,比如在國外,駕駛員工會顯然會是自動駕駛技術推廣的阻礙力量,但創新的生命力,創新給全社會帶來的整體利益將會主導法律的理性,繼而緩慢而堅定地推進自身前行。
相比理性,創新面對來源于非理性的因素更加頑固。比如,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