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聽聞機器人搶了陪護、治安維護、機械工人,還有編輯的飯碗,但筆者萬萬沒想到,他們竟然還會搶了醫學教授的飯碗……當然,這里的機器人絕非簡單機器人而是,人工智能。
北京時間6月20日,有新聞表示,日本京都大學和約70家制藥及IT相關企業日前聯合組成研究機構,計劃開發專門用于研發新藥的人工智能。此舉有望將原來新藥研發周期從10年縮短為3年,研發費用有望減半。
如果說人工智能替代機械運動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理解,畢竟機器人不會感到疲累。但是如今的機器人正在走向更高階階段,開始取代陪護、編輯、醫藥研發者等需要情商、邏輯思維能力和智慧的職業。據了解,此次
日本政府將為該項目研究提供5億日元(1美元約合110日元)資金支持,希望人工智能幫助“日本制造”提升國際競爭力。除京都大學外,東京大學、理化學研究所、武田藥品工業、富士通也將參與此項目。而人工智能在其中的作用在于,它擁有驚人的記憶力和快速學習能力,能夠實現快速藥物篩選工作。
具體而言,新藥研發人工智能的工作內容包括鎖定致病蛋白質、篩選對蛋白質起作用的藥物成分、評估藥物成分的安全性并決定合成方法、制定臨床試驗計劃以確定藥效等。
如今國內的醫藥業監管越來越嚴格,國外的醫藥業同樣面臨醫藥研究經費不足的窘境。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研發醫藥機器人計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