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擬暫停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發放,發改委希望對現有政策進行評估。目前,相關部門尚未正式作出回應,有業內人士指出,這與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有一定關系。
各家生產企業均在爭奪“窗口期”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發放速度明顯提速,各家生產企業均在爭奪“窗口期”。記者統計,截至5月底,發改委今年已經批復了8個新能源汽車項目,從數量上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批復量,平均不足一個月就有一個企業獲得批復。
從產能來看,發改委已批復的14家新能源車生產企業(不包含大眾與江淮)中,總產能已經超過80萬輛,總投資將達到270億元。更為關鍵的是,在批復項目之外,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車項目超過30個。按照現有的產能規劃估算,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能將達到500萬輛,遠超國家規劃的200萬輛目標。
與規模項目的“大躍進”相比,實際上,今年新能源汽車的增速已經開始有所放緩。今年前4月,新能源汽車生產95856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4%;銷售90402輛,比上年同期下降0.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8351輛和72895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和9.7%;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7504輛和17507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6.8%和27.4%。
新能源汽車中外合作步伐加快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項目傳出暫停批復之時,我國車企與德國車企間關于新能源汽車的合作則再度進入一個小高潮。
日前,戴姆勒擬戰略投資北汽集團旗下的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加強雙方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根據協議,雙方將引進戴姆勒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至北京奔馳,依托優勢、強強聯合。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戴姆勒將共同投資,對北京奔馳現有生產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從而為新產品的引入做好準備,并致力于持續提升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汽車工業體系標桿。
就在同一天,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集團也正式簽署合資企業協議。根據該協議,合作雙方將投資60億元,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合資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并提供相關移動出行服務。該協議還包括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互聯技術、大數據服務、二手車服務平臺服務及所有相關業務活動。
與此同時,德國大陸集團與蔚來汽車也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純電動汽車、智能交通與自動化駕駛等領域展開緊密合作。
分析指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強化與國外合作,通過整合國際資源、發揮內部協同效應,將強化我國相關技術研發的力量,把握汽車產業升級的機遇,實現戰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