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如今已經是全球許多國家的心病,一些國家,如日本和德國等,可能已經坐在一個人口定時炸彈上,在這些國家中,人口高度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短缺狀況,已經開始顯著拖累經濟增長。
而不幸中的萬幸是,上述兩國也是發起“機器人革命”的主要國家。在日本和德國,提高產業自動化水平,并強化機器人技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幫助緩解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沖擊。
我國老齡化嚴峻
作為制造業大國,也是老齡化大國,德國和日本在“機器人時代”率先起跑。除了在本國使用機器人取代昂貴的人力之我外,機器人本身也成為這這兩國的重要出口創匯商品。而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也不甘人后。
目前,全球四分之三的工業機器人機械集中在五個國家: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并更多地集中在汽車和電子行業被采用。而值得一提的是,自2013年以來,三個東亞國家購買了全球工業機器人產量的一半,其中又以中國為首。
而耐人尋味的是,在這個“機器人革命”時代,除了的德國以外的其他歐盟國家的腳步卻明顯落后,原因是這些國家的政客擔心,在全球化已經造成了國內就業危機后,機器人可能會導致工作崗位進一步流失。
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是輸家。中東歐國家如匈牙利、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高科技制造業產品的出口占GDP的50%以上,16%到20%的去了德國,這主要是依靠著其所擁有低高素質低價格勞動力資源,但在德國被機器人武裝起來字行,這些國家的經濟可能再度面臨風險。
同時,希望承接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勞動密集產業的低工資國家,如印度和印尼等,也將面臨機器人應用日益普及帶來的新挑戰。
研究機構穆迪的報告指出,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的普及將使得制造業不再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的供給,一些跨國企業因此將會把生產線轉移回更容易得到技術支持的本土,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會失去出口市場份額,因為新技術改變了產品生產方式和貿易格局。在此種狀況下,作為全球最大勞動密集性制造業國家的中國提前在工業機器人市場擠位和布局,應當說是有著相當的先見之明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