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器人熱度有增無減,被視為醫療器械產業的“金字塔上的皇冠”,隨著人工智能的大熱,今年機器人也備受關注。作為機器人行業高技能的代表之一,醫療機器人又成為了行業核心,投資的風口彷佛再次到來。
市場需要大、遠景和“錢景”都很廣漠,是不少人想投醫療機器人的重要緣由,可是,這個行業還處于成長初期,有不少雷必要排。
再迎投資風口
據BCG波士頓咨詢數據,截止2016年1月,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每年營收達到74.7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年復合增長率能穩定在15.4%;未來將形成萬億的產業鏈。另外,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手術機器占全球醫療機器人份額的60%以上,占比最重。
經過幾年快速發展,醫療機器人發展趨勢逐漸顯現。從國際著眼,醫療機器人產業正在興起。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同樣面臨諸多機遇,中國醫療機器人市場潛在用戶基數大,處于高速成長階段,行業需求空間大;從支付上看,支付主體以自費為主,保險支付占比在逐步提升;從技術上看,醫療機器人有其技術壁壘,行業整體處在一起“把蛋糕做大”的階段;從資本方看,醫療機器人正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
盡管前景向好,但從整體來看,中國醫療機器人市場潛在用戶基數大,處于高速成長階段,正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其“成長壁壘”也愈發受到業界關注。
國海證券在研報中稱,機器人在精度、穩定性、力量等方面有著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其對專業度要求極高的醫療領域應用前景非常看好。
也鑒于此,最近一兩年國內出現了一批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相關的醫療機器人公司。
A股市場上有新松機器人、楚天科技等,新三板上有天智航、優愛智能、派爾特等,其他還有一大批正處于A輪、B輪,甚至種子輪、天使輪的創業型公司,希望能分食醫療機器人大蛋糕。
新三板私募同創偉業、A股公司博實股份,甚至制造業大佬富士康等,都已經加入戰局。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醫療機器人行業雷聲很大,但是相對于它未來豐富的應用場景,以及巨大的市場,現在的醫療機器人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卻還處在比較早期階段。
因此在中國,這個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醫院的國家,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數字化醫療設備消費和競爭市場,醫療機器人的前途不可估量。
我國產業掣肘仍待破解
在5月15日舉行的機器人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上,德國漢堡大學信息學科學系教授張建偉在論壇上指出,在醫療機器人領域,中國投資者甚眾,但投資碎片化、同質化嚴重,“許多投資者對這個行業認識不足,都愿意投一些看得到產品、看得見銷售的項目,對前期技術型初創項目,尤其是產品還沒出來、尚需大量臨床試驗的項目,投資仍不足。”
的確,目前在醫療機器人市場中,海外企業仍然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尤其是高端機器人領域,國外技術壟斷導致成本居高不下。而我國醫療機器人事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實現產品的規模化,在醫療機構普及率也較低。
不過,也有些人對我國醫療機器人發展持樂觀態度。有專家指出,在藥品、傳統器械產業上,海內外差距較大;但在醫療機器人這一新興行業,目前中、美、歐都處于“嬰兒期”,中國可以加大對醫療機器人研發的支持力度,實現“彎道超車”。
同時,在“彎道超車”的過程中我們還需注意,醫療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需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還要滿足醫生的臨床需求和使用習慣,提高診治效果,并考慮是否增加了患者的費用支出。
總體來看,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科研和產業化工作正加快推進,和國際差距亦逐步縮小。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未來醫療機器人將更加智能,具備處理大數據和深度學習功能,擁有良好的人機交互體驗,越發靈巧和便捷,用“聰明才智”為人類的健康保駕護航。
“十年拐點說”
醫療機器人由于其所在領域的特殊性,產品的技術密集程度、資金密集程度都很高。目前來看,由于起步較晚,雖然國內的醫療機器人企業數量變多了,但是技術含量相對還比較低,產品多集中于中低端醫療器械領域。
天智航公開轉讓說明書稱,國產醫療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很低,市場基本上被進口產品壟斷。而行業面臨的除了技術問題之外,另一個就是資金問題。
北京智慧制造研究院院長、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就認為,醫療機器人行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投資周期較長,“從技術到產品的臨床應用普遍需要超過十年的時間”。
以醫療機器人行業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達芬奇為例,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億美元,同比增長13%;凈利潤達7.4億美元,同比增長32%;毛利率達70%,凈利率27%。但是如果從成立時間看,達芬奇是在成立的第十年才首次實現盈利。
天智航創始人、董事長張送根曾分析:“一個醫療機器人產業化需要企業熬過十年左右,然后才出現拐點。”因此有醫療機器人“十年拐點說”。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以上內容由傳動網整理,部分資料來自機器人庫、智能制造網、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