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提升綜合經濟實力的必由之路。
2016年,湖南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取得哪些成就?制造強省建設進展如何?5月25日至27日,湖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分組審議了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報告。
報告顯示,去年以來,湖南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造強省建設全面推進,積極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新舊動能加快接續轉換,制造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成重要名片
新世紀以來,湖南制造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總體規模快速擴大,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工程機械和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成為湖南制造乃至中國制造的重要名片。
省委省政府作出對接“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省戰略部署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的成效。2016年,全省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增長7.3%,為全省經濟穩定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6年,去產能方面,全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50萬噸,淘汰鋼鐵落后產能128萬噸,關閉退出煤礦318處,淘汰和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073萬噸。關閉淘汰煙花爆竹生產企業696家,6個市整體退出煙花爆竹生產行業。去庫存方面,加強對制造業行業去庫存分類指導,幫助工程機械、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化解庫存、促進發展。去杠桿方面,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著力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幫助企業切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降成本方面,相繼出臺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和實施方案,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開展政策落實情況專項督查。通過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擴大大用戶直供電規模及范圍等措施,2016年共為企業減負770億元以上。補短板方面,正在全面啟動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工作,制定湖南省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實施方案等。
新舊動能加快接續轉換 一批特色產業比較優勢明顯
報告顯示,今年1至4月,湖南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8%,較規模工業增速高0.7個百分點,為全省經濟穩定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取得成績的背后是新舊動能的加快接續轉換,去年以來,湖南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一批特色產業已經具有比較優勢。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新材料等3大領域具有領先優勢;裝備制造在2015年成為全省首個主營業務收入過萬億的產業。
在全國率先實施首臺(套)技術裝備和首批次重點新材料認定獎勵制度,有效促進傳統動能修復,并培育出了新的產業和企業。不斷發現和培育新興產業、新興業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增材制造等新興制造業快速增長。
結合報告內容,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時就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出建議。徐晨光委員認為,目前,智能制造在一些關鍵領域還存在技術短板,只能從國外高價購買。因此,要解決好這一問題關鍵是大力實施創新戰略,進一步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支持研發平臺建設,補齊科技創新短板。
徐文龍委員提出,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同時,要高度關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利用傳統制造業既有基礎和優勢,支持企業運用新技術、新業態促進轉型升級,煥發傳統產業生機。
加快制造業升級步伐 加快發展12大重點產業
報告同時指出,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制造業轉型升級面臨著“穩”和“進”的雙重壓力。部分企業加快退出市場或減量生產,大項目好項目不多,新不足以補舊、小不足以補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傳統產業在規模工業中占比較大,電子信息等新興優勢產業增速回歸常態。
為此,接下來湖南大力推動制造業轉型發展。加快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引領型轉型,加快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專項行動,培育一批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繼續組織一批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支持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通過大力推動工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支撐工業經濟穩定增長,提高發展質量水平。
同時,加快制造業升級步伐,落實國家和省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重點新材料鼓勵等政策,大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工程,力爭每年打造一批“湖南智造”“湖南創造”優秀產品。加快發展制造強省,建設12大重點產業,支持長株潭衡探索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經驗并及時進行推廣。
其中,12大重點產業主要包括具有領先優勢的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新材料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汽車制造、電力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節能環保產業,以及具有潛在優勢的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農業機械產業。
更多資訊請關注軌道交通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