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發展一般意味著技術的進步,技術水平的提升往往能變革整個時代,機器人關鍵技術的進步帶來的將是顛覆性的改變。
科技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
前外匯交易員、分析師MarkCudmore提出:技術進步對薪資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的影響都是負面的,而薪資和大宗商品是長期通脹水平的兩大基本因素。大宗商品的檢測、提取、生產和分銷都因技術的進步,而變得更高效也更便宜,這對長期的大宗商品的上漲的影響是負面的,也意味著由需求拉動的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是不可持續的。
同時,科技也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將能夠掙取更多的錢,但機器人的崛起將使薪資的中位數降低。這對發達國家的影響尤其大,因為發達國家的薪資水平已經處于比較高的狀態。
分析師MarkCudmore稱,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通脹很難上漲,但這并不能阻礙金融資產的價格上漲。金融資產和全球通脹的背離其實也并不奇怪,因為全球財富在增加,流動性也豐富,而利率還保持不變。
他稱,這導致的連鎖反應是,債券收益曲線會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平坦,而由于貼現率的模式的轉化,全球股市的股市相比歷史會顯得扭曲。也就是說,全球債市的30年牛市宣告結束,但債市的狀況也不會變得更差。只要通貨膨脹目標是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那么收益率就不太可能會持續上漲。風險溢價的全球趨同,也將慢慢地變成長期的主題。未來10年機器人將奪走350萬份美國工人工作
事實上,勞動力被機器人取代這件事,在美國已經初見端倪。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研究表明,奪走美國工人工作的不是墨西哥,而是機器人。
麻省理工和波士頓大學的研報《機器人和工作:來自勞工市場的證據》表示,每千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數量增加1個,美國就業率就會下降18-35個百分點,工人薪資也會降低25-50個百分點。
技術人才是突破口
人工成本很大一部分是產生“機器代人”的原因,應對被替代的命運唯有掌握不可取代的技術。然而據了解全球工業機器人需求正在增加,但與此同時,機器人高端領域人才供求不足也成為當前制造業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工業機器人順應時代發展,行業前景廣闊,然而,該領域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正日益凸顯。一方面是機器人廠商、系統集成商以及汽車加工制造業求賢若渴,另一方面是人才供給不足,難以滿足企業用人需求。
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對近年來國內機器人產業所表現出來的爆發性發展態勢,高校、職校等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仍然滯后,盡管一些機器人廠商提供相關培訓,卻存在品牌針對性過強,推廣力度不足、配套設施不足以及培訓網點有限等短板,難以達成系統的教學流程,尚不能與全國各地求學者的需要很好地契合,導致眾多有志投身機器人行業者求學無門。
大多數機器人目前仍生活在“牢籠”中,原因是他們有可能傷害到人類,但在未來,機器人將與人類一起協作,被應用于某些服務業,如在田里采摘水果、分發藥品或者在醫院幫助照顧病患者。
業界人士認為人工智能的興起,可能會造成部分低技能勞動者失業。但也有專家認為,機器人的應用將創造更多高端就業機會。這可能包括:工業數據科學家、機器人協調員、工業工程師、模擬專家、供應鏈協調崗位、系統設計、信息技術、3D輔助設計、現場服務工程師、銷售與服務人員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增的就業崗位專業性極強。
總之,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以及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帶來的是薪資的改變還是失業熱潮,都需要我們冷靜去判斷,去尋找解決辦法,技術的發展是顛覆性的變革,同時值得期待的變革。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以上內容由傳動網整理,部分資料來自智能制造網、戰略機器人網、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