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誘人,2017年全國市場規模將達240億元,目前國內服務機器人應用領域和產品主要集中在清潔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娛樂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和安防機器人。
隨著服務機器人的商業價值的日益凸顯,一系列優秀服務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國內服務機器人代表企業有:小船機器人、游爾機器人、優必選機器人等,他們的產品從家用及商用兩個領域服務受眾,走進消費者的“衣、食、住、行”。
根據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15~2018年全球機器人保有量將年均增長15%,2018年保有量將達到230萬臺。其中,2015年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4.8萬臺,5年CAGR達到15.5%;2014年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和專用服務機器人的銷量分別為470萬臺和2.4萬臺,4年的CAGR分別為20.6%和12.7%。
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大大認為:“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和增長點,極大的推動了國內智能機器人產業的迅猛發展。以智能機器人細分領域——服務機器人為例,在產業鏈上逐漸實現語音交互、對話問答、人臉識別、環境感知、自主定位導航等技術的不斷升級。而產業鏈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下降,帶動了服務機器人在應用場景的廣泛普及,服務機器人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
2015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為85億元,預計未來5年CAGR可以達到17%,2016年市場規模達到140億,那么到2017年全國市場規模可以達到240億元。
從聯網、智能到自主,語音交互、NLP、人臉識別、場景理解乃至更高級的自主行為規劃、多主體協同等,都將是高級服務機器人的必備技能。擁有強大交互性能的服務機器人可以實現人臉識別及大數據采集,并能夠在家居、醫院、商場、銀行等不同場景下實現應用。人臉識別系統能夠對受眾進行精準分析,進而更準確的描繪用戶畫像,普查用戶習慣,實現點對點的產品營銷。
受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影響,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及普及已成剛需。隨著技術的進步,服務機器人所屬的物聯網、大數據、計算機、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形成的產業鏈實現復合式增長,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空間巨大。預計2017年服務機器人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7.4%,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17年達到461.8億美元。
另外,目前國內能夠生產出體型超過1米的機器人公司不超過10家,能批量生產供貨達到1000臺以上服務機器人企業則不超過5家,機器人主營業務實現盈利的更是鳳毛麟角。
不僅如此,從行業平均水平來看,智能服務機器人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以小船服務機器人為例,目前機器人客服可以解決一部分的服務量,但剩余部分還是要靠人工回答,行業普及面臨著自然語義理解技術不成熟的問題。當前機器人的定位其實并非是取代人力,而是作為助理和商業服務的補充切入到應用場景中,從而達到減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未來,隨著語音交互和語義理解技術不斷進步,以及相關零部件成本的下降,智能服務機器人有望在教育、餐飲、導購等領域替代大量基礎性人力工作。在巨頭紛紛布局、新玩家不斷涌現的智能服務機器人行業,終會誕生估值超10億美金、甚至100億美金的獨角獸,也會有探路者、從眾者“壯烈犧牲”或是“茍延殘喘”。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升級與產品更新的服務機器人企業,才能在產業沿革中脫穎而出。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