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產生活當中,不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不論是智能家居還是智能出行,我們都不得不承認,人工智能為我們帶來不同尋常的新體驗,提高了生產效率,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在移動地圖應用領域,百度和高德可謂是“二強爭霸”。2009年,騰訊地圖起步,2013年底,騰訊宣布將SOSO地圖更名為騰訊地圖,由此形成了百度、高德、騰訊“三足鼎立”的局面,也為人們出行提供了更多選擇。而在人工智能這個應用大潮下,百度地圖不斷加碼,力圖為用戶打造更加便捷、智能化的出行服務。
百度地圖AI全新版本發布
自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以來,百度一直在著手布局,百度地圖也是不斷更新,不斷升級,不斷進步。
4月25日,百度地圖“人工智能時代的出行暨百度地圖新版發布”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百度地圖全面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并正式發布了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以來的第一個全新版本。百度地圖事業部總經理李東旻詳細解讀了人工智能技術在百度地圖中的深度應用成果,以及為用戶帶來的全新出行體驗。
李東旻表示,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的百度地圖,通過AI技術進行交互體驗、信息架構、出行生態等多維度賦能。首先是交互體驗,一個智能化的、個性化的地圖,讓用戶享受出行的樂趣,讓每個人享受不一樣的地圖;其次,人工智能的技術還將賦能地圖的整體信息架構,讓地圖的信息結構顯得更加地立體,讓原本靜態的內容變得更加地實時,更加具有流動性,為用戶的每一次的出行提供智能而精準的解決方案;同時,地圖的人工智能也正在賦能于新的地圖生態,打造包括POI生態,路況生態,國際化生態等體系,并通過地圖的輸入與輸出能力,為政府、企業、車廠等等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帶來共享經濟。可以說在人工智能時代,地圖已經成為了一個基礎的能源設施,它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水電煤。
智能地圖增強用戶體驗
如何讓人工智能AI技術更好地去服務于用戶的出行,這是人工智能為地圖賦能的意義所在。
2017年是百度地圖誕生的第12年,作為市場和行業的領先者,百度地圖每天為用戶提供位置服務超過720億次。
地圖產品是在虛擬的地圖世界上還原真實世界。百度地圖基于AI技術,建立了一個地圖大腦,記憶著數百億次不同用戶的出行旅程:包括實時路況、路況預測、時間預估等,同時以更高的智慧回饋給每一位用戶,給他們帶來更聰明的出行選擇、更合理的時間管理、更經濟的出行成本。
李東旻表示,我們始終認為為用戶創造更高效,更快捷地出行是百度地圖的使命所在。百度地圖依托數據采集自動化、機器學習、出行決策引擎等核心尖端技術,一方面把世界進行不斷地格式化和數據化,另外一方面也將用戶的出行更加地智能化。
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動互聯網發展的核心動力,在功能設計上,百度地圖的實時路況、路線規劃、步行AR導航、行程助手等功能都實現了高度的智能化,在索引真實世界的同時,也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智能化出行規劃。
“人工智能+大數據”雙驅動
智能出行光有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的地圖還遠遠不夠,大數據的應用至關重要。長久以來,百度地圖在地圖市場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這也歸功于其審時度勢的犀利眼光,“人工智能+大數據”雙驅動戰略,為百度地圖披上重重的鎧甲。
面對人類社會日益復雜的出行需求,百度地圖是最早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自我革新的圖商。當其他圖商還將自身定位在導航工具時,百度地圖已經從單一的導航工具升級為可改變人類出行方式的“智能出行管家”。
百度地圖始終保持行業第一,這也得益于其大數據生產能力。憑借百度先天的“大數據基因”優勢,百度地圖在業內首創“多棲組合”采集模式,運用全景采集車、采集自行車、全景采集背包、室內圖采集背包、無人機五大采集利器一網采集全部路網數據,同時配合以多源融合數據制作模式,以及數據質量控制、全流程多工序數據自動化流轉等方面的平臺化創新,數據生產作業整體效率提升10倍,達到業界先進水平。
對于地圖產品來說,數據是核心資產,而隨著城市建設速度加快,擁有強大的數據采集和生產能力才能保證地圖最快的更新速度,這也更利于形成以“數據共享”為核心的“地圖生態圈”。百度地圖在技術實力深化的同時,也不斷開放自身的大數據能力,打通各地的政企合作,通過開放平臺向各行業開發者提供位置、導航、軌跡等服務,極致釋放地圖的價值,這是大數據能力帶來的社會賦能,也是百度地圖能持續領跑行業的關鍵因素。
百度地圖將人工智能技術優勢與日常出行場景深度融合,實現了從工具到平臺的飛躍式轉變。當下,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將AI技術引入行業應用當中,智能出行將引領整個行業發展方向,邁向更高智能、更優服務、更佳體驗式的出行時代。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中華網、中國新聞網、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