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人正在不斷嘗試走進人們的生活。從海外的Yelp采用機器人送餐,到優必選Alpha2機器人與曼城足球俱樂部的合作,機器人市場看似非常火熱。然而,在消費級應用場景中如何為這些外形可愛、會說會走的“萌寵”們中找到一席之地,一直是困惑著業內各方的一個焦點問題。
根據IDC定義,機器人是一種由計算機自動控制、可重新編程、多用途、具有至少三個可控運動軸(自由度)的智能機電系統。目前在國內消費級機器人市場上,主要以優必選、能力風暴的機器人產品為代表。另外,由于機器人市場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國內市場上涌現出一部分以陪伴、娛樂功能為主的過渡型產品——語音陪護機器人,例如公子小白、360等。此類產品弱化了行動能力,側重語音交互功能的實現,是目前機器人市場上的重要補充品類。
2016年中國消費級機器人(包括語音陪護機器人)市場出貨量近40萬臺,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200萬臺。
中國消費級機器人市場經歷近兩年的孕育,目前逐漸走向細分領域,以教育、陪伴和娛樂為主。其中,伴隨著STEAM教育在國內的逐漸興起,可編程的模塊化機器人在教育領域的發展備受業內關注,例如樂高、優必選JIMU系列、Makeblock等,這也是目前在消費級機器人中,應用場景和目標人群相對明確的一類產品。拓展產品功能、完善渠道搭建和提高消費群體認知程度將是這類廠商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
在陪伴和娛樂領域,消費級機器人在環境感知能力、人機交互能力,以及運動控制能力上的實現程度,將成為未來市場推廣的重要前提條件,具體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語義理解能力是消費級機器人的迫切挑戰
與語音助手軟件和硬件產品一樣,語義理解能力也是消費級機器人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人機交互方式未來將逐漸向語音、圖像、手勢動作等多模態交互方式演進。其中語音交互的難題在于語義分析,這也是消費級機器人真正走進人們生活的一把鑰匙。
行動能力是消費級機器人的價值所在
消費級機器人與近年來興起的智能音箱、智能助理等產品的最大差別在于它的行動能力。因此,產品在運動控制和環境感知等方面的技術實現程度,直接影響著它代替人力或成為人力補充的自動化服務能力。在家用環境中,掃地機、洗衣機、電飯煲等家電產品逐漸成為獨立的智能個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實現了部分人力的替代工作。如果將這些產品看作是家庭環境中的一個智能網點,解決這些智能網點在傳統家務工作環節中的行動盲區,或者在現有智能網點基礎上提升其行動能力以及自動化程度,將成為消費級機器人在家庭環境中,除娛樂互動外可能實現的價值所在。
場景應用是消費級機器人市場的發展動力
場景應用源自于需求的產生,而當前實際應用中內在需求不足是廠商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外部挑戰。在教育領域,機器人培訓課程的逐漸興起,成為廠商主動創建應用場景,以達到教育市場、培養需求的的典型案例。而在其他領域,消費服務機器人在現有功能下的場景應用依然不清晰,這也是造成當前消費服務機器人市場“春天”景象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挖掘潛在的應用場景,或者主導創建應用場景,將是機器人廠商面臨的迫切難題。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潘雪菲表示:“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消費級機器人成為其重要的硬件產品形式之一,并且相比其他產品具有更強的行動能力。如果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在現實空間上打通工作環節,成為個體之間的行動連結,消費級機器人將產生更大的應用價值。如何在恰當的應用場景充分發揮這種自動化行動能力,將成為未來消費級機器人市場發展的重要突破。”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