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包裝機械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力量,引進智能包裝生產線,提高自動化水平。與之前紙板生產線需要印刷機、磨切機、開槽機、釘箱機、粘箱機、打捆機等相比,現在只要一條紙板生產線,然后剩下的所有工序全部融合到了一條‘聯動線’里,提高生產效率,節省生產成本。
歷經40余年的發展,從村里的“小作坊”發端,東光縣紙箱包裝機械產業走過一條中國傳統產業所熟悉的路徑: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獲得飛速發展,從“小”到“大”,快速崛起成當地的“支柱產業”。但又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面臨著種種新的難題與挑戰。在供給側改革的命題下,作為實體經濟的東光包裝機械產業,則又憑借著創新驅動,力爭從“大”到“強”,實現“鳳凰涅槃”。
“大”了之后,問題也來了
上世紀70年代,東光縣有農民從上海的包裝機械廠里拉來了“業務”:加工刀片。誰也沒想到,就是這一粒“火種”,竟然在東光縣催生出一個“支柱產業”來,現已擁有400余家企業,從業人員達3萬余人,年銷售收入超過60億元,整機產品50余種,形成了瓦楞紙板生產線、紙箱成型及印刷設備、紙箱機械配件耗材等三大產品系列,配件達500余種、上千個規格,幾乎涉及包裝機械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市場份額在全國占有率超過60%,東光縣也先后被命名為“中國紙箱包裝機械之鄉”“中國包裝名縣”,成為“全國最大的紙箱包裝機械生產基地”,榮登“2016年全國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
但是,在實現了這樣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之后,東光包裝機械產業也出現了“大而不強”的問題:專業人才缺乏、技術標準不一、產品附加值低等,這些都成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這樣的難題也同樣出現在眾多傳統產業身上,面對這樣的局面,如何“突圍”呢?
提檔升級成“藥方”
面對這樣的局面,東光縣開出了“藥方”,那就是提檔升級,讓傳統的包裝機械產業在新的歷史時期里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力量,尤其是緊踩創新驅動的“油門”,通過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來提高附加值,通過完善企業的管理來讓企業走向“現代企業”。
“原先紙板生產線多是用燃燒鍋爐作為主要動力,現在已經實現了‘煤改氣’‘煤改電’,不僅是環保方面的進步,更是工藝方面的進步。原先的‘熱定型’,現在都改為‘冷定型’了”,東光縣紙箱包裝機械制造聯合會副秘書長馬榮喜跟這個產業打了40年交道了,說起如今的變化來如數家珍:“原先一般是單機生產,比如要生產一個紙箱,就得需要紙板生產線、印刷機、磨切機、開槽機、釘箱機、粘箱機、打捆機……,現在呢,只要一條紙板生產線,然后剩下的所有工序全部融合到了一條‘聯動線’里,所有的功能都實現了……”
原先是人工,后來是半自動,現在是全自動、智能化;原先是“各自為戰”,產業格局相對混亂,現在是“抱團取暖”,規范產業健康發展;原先產品沒有標準,現在是牽頭制定多項標準,有的還成為國家標準……
據介紹,東光縣包裝機械產業區已成為“省級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全國包裝機械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與國內多所高校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關系,一邊是東光包裝機械的從業人員進高校進修,一邊是高校實驗里的科研成果在東光縣“落地”。此外,東光縣還加強包裝機械產業的質量監管,成立了省級檢測中心,同時規范行業準則,對業務員實行“執證上崗”,制訂產品標準,已經起草認定的就已有62項……此外,“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理念與手段也被廣泛利用到傳統產業的“改造”當中。
截至目前,東光縣包裝機械產業已擁有省級科技型企業175家,省名牌產品7個,省優質產品15個,省著名商標8個,全行業獲專利達300多項,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力量投向自主研發,去掌握“核心競爭力”……
從“東光制造”到“中國制造”
雖然只是一個不大的縣城,但在東光縣,人們卻能經常看到“外國人”,而且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常駐東光負責采購業務的外國人保持在四五十人的“規模”。而在東光縣每年舉行的包裝機械國際博覽會上,更是一場“國際盛會”,每屆都會吸引大批外國客戶前來。
據介紹,目前東光包裝機械全行業有35家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有50余家外貿公司專門服務于包裝機械出口業務。從開始時出口到東南亞、非洲等地,再到逐漸出口到南美洲,再到如今已經有產品出口到美國、德國、日本等“制造強國”,包裝機械里的“東光制造”已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眾多“中國制造”中的一個組成部分。2016年,東光縣包裝機械累計出口約2.5億美元。
馬榮喜分析說,上述現象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東光包裝機械的質量、科技水平完全達到了客戶的需求,這時再加上價格因素,使得東光包裝機械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呈現出強勁態勢。
更多資訊請關注印刷包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