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成為一個互聯網熱詞。從科幻熱門電影《星際穿越》里的機器人塔斯和凱斯、歌星求婚的無人飛機,到大慈善家曹德旺的玻璃廠里面忙碌的“機械臂”,再到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大腦”提案,其實都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
人工智能,英文縮寫為AI,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總的說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前所未有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據了解,很多投資機構都在運用人工智能進行證券投資。這些人工智能系統構建了學習機制和知識庫,因此,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推理以及進行決策的能力。這樣一來,傳統的投資策略生產模式將被顛覆,大部分分析師的工作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且可能做得更好。事實上,用電腦代替人腦進行思考判斷,在股市下單,20世紀80年代的華爾街就已經不斷有機構嘗試。而今天的硬件設施與軟件系統比起30年前已突飛猛進,連投資這樣高風險的業務都可以讓人工智能來完成,在傳統制造業與服務業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做到的事情就更多。隨著近幾年大數據技術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可以“貢獻”新的認知,不僅會執行指令,還能自己想出很多主意,這就是今天的人工智能比起以往時代的機器人都要能干與可怕之處。
產業趨勢方面,因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很可能會出現更加微型的設備,甚至可以直接植入人的身體。就像一臺智能手機,代替了MP3、相機、錄像設備與電話,未來高度的人工智能產品,很可能收割之前各項數碼產品的光榮。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將會出現數萬億美元的大市場。所謂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比起傳統個人電腦互聯網時代的市場規模要大十倍,而移動互聯網的真正全面鋪開,將不僅僅是手機或者可穿戴設備,更多是由各種形式的人工智能產品來實現。
那么對人工智能技術寄于厚望,這背后所體現出的邏輯是什么?
首先,大數據時代,離不開人工智能。近年,人工智能之所以被推上風口浪尖,是因為,一方面人工智能自身的技術發展得到了一定的突破,另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海量的數據產生。而如何讓這些數據得到合理的利用,將其進行更多的商業化落地,這是所有行業所面臨的重任。當務之急,正如馬云所說,“我們正在從IT時代過渡到DT時代”,在這個全新的時代,我們將會面臨全新的挑戰。
而人工智能此時則能突顯其重要作用。它除了能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結果之外,還能直接進行更多的決策,當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全面,那么其可能為人們提供的決策將會越多,被授予的權限也將更大。而人類將會從眾多艱難的決策中解脫出來,從而去應對更多其他的事情。
其次,物聯網的升級離不開人工智能。未來,一切都將聯網,人與人的連接正在加入人與物的連接,而下一步就是物與物的連接。比如自動駕駛汽車走上公路,就需要公路監視系統,自動駕駛汽車的聯網等等,而控制并協調這一切的則只能是人工智能。除了自動駕駛汽車這一案例外,今后的萬物聯網還將包括各種器物,包括冰箱、洗衣機、水杯等一切,這些物聯網產品將全方位地監控你的行程及健康,而此時要從這些數據中產生價值,為你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更健康的決策,就注定無法離開人工智能。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