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胡曉明:機器做人類助手非競爭者

時間:2017-03-2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距離人工智能被確立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經過去60年,它終將走入每個人的生活。今天上午,阿里云在云棲大會·

距離人工智能被確立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經過去60年,它終將走入每個人的生活。今天上午,阿里云在云棲大會·深圳峰會宣布推出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同期發布的還有用可視化的拖拽方式讓開發者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學習平臺PAI2.0。

左側為傳統設備影響,醫生需通過判斷為良性結節。右側是智能診斷系統自動勾畫的影像,與醫生判斷一致。

3月29日消息,距離人工智能被確立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經過去60年,它終將走入每個人的生活。今天上午,阿里云在云棲大會·深圳峰會宣布推出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同期發布的還有用可視化的拖拽方式讓開發者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學習平臺PAI2.0。

 

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現場介紹了ET醫療大腦如何輔助醫生判斷甲狀腺結節點,大屏上投出的視頻演示顯示ET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在甲狀腺B超影像上圈出結節點,并給出良性或者惡性的判斷。

"機器要做人類的助手,而不是競爭者",胡曉明表示,不論是ET進入醫療和制造領域,還是機器學習平臺PAI2.0的推出,都是為了讓人工智能這門復雜而前沿的科學變得更加通用,為"萬物智能"提供基礎設施和智能引擎。

>>給醫院配個"實習醫生"

醫療影像越來越多以數字化的模式呈現,這讓醫學科學家們想到是否可以用機器來幫助醫生分擔一些工作負荷。阿里云的人工智能ET"應聘上崗",成為各個領域的"實習醫生",保持24小時在線,跟醫生學習如何"看"B超結果,圈出結節區域,并且給出初步的良性或者惡性判斷。

用大量醫學數據來訓練機器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深度學習技術已經讓機器在"看"、"聽"、"說"等方面的準確率大幅提升。云計算的普及成為這些技術突破的關鍵性因素。

數據顯示,人類醫生的平均準確率為60%-70%,而當下算法的準確率已經達到85%。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人工智能將取代醫生,ET做出的初步診斷會由醫生再做核查,醫生也可為ET注入新的知識,把ET"調教"成全能助手。

這也是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發布會現場為ET醫療大腦下的定義,這是一個開放的人工智能系統,除了阿里云的人工智能科學家,也將吸收外部的精良算法和醫學經驗,讓ET可在患者虛擬助理、醫學影像、藥效挖掘、新藥研發、健康管理等領域承擔醫生助手的角色。

大會上,阿里云宣布聯合英特爾、linkdoc啟動天池醫療AI系列賽,在這個匯集了6萬多名AI算法科學家的平臺上,尋找早期肺癌診斷的智能化判斷最優算法,讓機器可以通過原始CT影像圖片協助醫生進行診斷。

>>幫中國制造提萬億利潤

如果制造業能夠整體提升1%的良品率,按201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計算,這將為中國制造總體提升上萬億的利潤空間。

胡曉明在現場提出"中國智造1%"的概念,希望讓工業生產線上的機器擁有智能大腦,"中國制造業如果提升1%的良品率,意味著一年可以增加上萬億的利潤。"

以單個案例看來,阿里云人工智能技術已經使用到了中國的工廠里,并為位于江蘇的光伏生產商協鑫在一年內節省了上億成本,這一數字來自1%的良品率提升。ET工業大腦在協鑫的工廠里,通過分析上千個參數,來優化光伏切片的精密工藝。

讓機器能夠感知、傳遞和自我診斷問題,ET工業大腦通過分析工業生產中收集的數據,優化機器的產出和減少廢品成本。通過并不昂貴的傳感器、智能算法和強大的計算能力,ET工業大腦解決的是制造業的核心問題。

據了解,徐工集團、中策橡膠、吉利等制造領域的標桿企業都在積極引入ET工業大腦,投入智能制造的浪潮之中。

>>讓人工智能變成普惠性技術

"人工智能要想真正成為普惠科技,需要一款更加通用的生產工具。"阿里云首席科學家周靖人在現場表示,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阿里云協助用戶在醫療、工業領域落地了多項重大的人工智能應用,但如果要把人工智能技術走入每個人的生活,需要更加平臺化的人工智能產品。

大會上,阿里云正式發布機器學習平臺PAI2.0,以更豐富的算法庫、更大規模的數據訓練和全面兼容開源的平臺化產品,讓人工智能這門綜合多門學科的技術,變成開發者只需要托拉拽就能可視化完成開發的普惠性技術。

不久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內部啟動代號為"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儲備核心科技,機器學習、IoT、生物識別等領域智能化領域被放在突出位置。據了解,阿里"NASA"計劃的研發成果都將通過阿里云對外輸出,成為創新者的強大技術后盾。

馬云在馬來西亞談及"NASA"計劃時表示,科技是創造未來的關鍵,投入技術研發是希望讓科技更加普惠,能讓更多的人收益,"我們對一些很奇特但無法持久的技術不感興趣。我們希望投資在那些能讓人更有創造力的技術上。我們認為技術是要為人所使用,而不是人為技術而工作。"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