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產業迎發展熱潮,我國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加上政府補貼、扶持政策的推動,,一時間,國內掀起了“機器人熱”。機器人產業不要刮風,要防‘虛火’,我國機器人技術與軌跡相比存在差距,容易陷入低端化、山寨化的魔咒之中,如果步攻克技術難題,在一片虛火中難逃低端產能過剩與山寨與組裝的命運。
我國連續數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年產量超6萬臺,5年約3000家新增機器人生產企業的“中國速度”令世界驚嘆,也有不少專家表示擔憂:企業多了、機器人“火”了,但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憂浮現。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蔡惟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未來機器人產業在提升我國智能制造水平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目前有一種現象要引起關注,就是全國各地都想把機器人制造當作支柱產業,很多工業園區都將其作為主打產業。
在國內,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補貼、扶持政策的推動下,目前全國已有數十個機器人產業園,園區內高新、孵化、新能源等項目紛紛涌現,全國性的機器人論壇,相關的研討會與生產企業不勝枚舉。
比如杭州對符合一定“機器代人”條件的單個項目資助金額最高可達2000萬元。煙臺出臺的政策規定,對該市企業研發生產的首臺(套)機器人裝備最高補貼100萬元等。廣州東莞公布了《東莞市人力資源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人才培育日上了議程。沈陽市緊緊圍繞“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這一主題,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大力推進“沈陽制造”向“沈陽創造”轉變、“沈陽產品”向“沈陽品牌”轉變、推進生產型制造向生產服務型制造轉變。
一系列政策方案的出臺實施,著實是為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送來了助攻,一時間,國內掀起了“機器人熱”。據工信部2016年上半年統計,中國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800家。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表明,過去兩年,建成和在建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個。來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1月到11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6.4萬臺,比2015年全年產量增長逾90%。僅用5年時間,中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就增長了近3000家。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產業發展又已經開始偏離正常與理性的的軌道。工信部副部長也曾表示,國內機器人企業的數量超過了800個,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
從過往多數產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知道,新興的機器人產業也將陷入多數產業難以避免的低端化、山寨化的魔咒之中,如果不攻克核心技術,將在未來的發展中長期受制于國外產業巨頭,即在一片虛火中難逃低端產能過剩與山寨與組裝的命運。
蔡惟慈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要避免重復建設、避免產能過剩,不能一哄而上。各地應該根據自己的產業特點、資源稟賦和技術條件來考慮應該發展什么產品。他指出,我國機器人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高端產品質量可靠性低等問題,當前要集中力量在重點弱項取得突破。從全局看,不顧條件硬上反而有可能分散寶貴的智力、市場資源,造成惡性競爭,惡化市場環境。
核心部件決定了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價格。專家指出,關鍵部件依賴進口,導致國產機器人的成本在國際舞臺上缺少競爭優勢。
事實上,這種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表象的背后,仍有產業轉型考核指標“簡單粗暴”及政策紅利被濫用等問題。大量企業卻是為了追求銷量走低端組裝路線,這種行為往往導致低端產能過剩,致使整個行業陷入求量不求質、薄利多銷的怪圈之中。行業陷入追逐短期利潤的浮躁心態,也使得同行業其他企業群體效仿,很難有企業沉下心來去攻克關鍵技術,進而會導致產業邁向高端的進程受阻,在行業產業鏈喪失先發優勢與頂端的主導權,繼而導致產業核心技術能力上長期受制于人。
從機器到機器人,中國雖然是投資熱,但實際在產業水平上與國際歐美日等巨頭企業都還有不小的距離。如果不從根源發力,攻克技術上的難關,我國的機器人產業或將仍在低端產業鏈徘徊,無法跨越技術的門檻,實現質的飛躍。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以上內容由傳動網整理,部分資料來自機器人庫、維科網、智造網、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