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目中,誰才是中國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積累最強的公司?是整天將“AI”掛在嘴邊的百度?還是模仿AlphaGo讓人工智能去下圍棋的騰訊?比起這些華而不實的應用,低調的阿里云或許才是“AI應用之王”。
2015年,雙11收到的500多萬人次的客服咨詢中,94%都通過人工智能解決的;2016年,雙11有35億個淘寶頁面由人工智能“量身定制”;2017年,阿里云讓光伏巨頭協鑫良品率提升1%、帶來直接利益超過1億元;在廣州,阿里云更是通過人工智能分配交通流量,將海珠區擁堵嚴重的南華中路早晚高峰時期的擁堵指數分別下降了25.75%和11.83%!
阿里云資深數據挖掘專家閔萬里博士說,“啃硬骨頭”才是阿里云的最大價值,因為這些事別的創業公司基本做不了。
這份底氣來源于阿里云過硬的技術實力。
“殺手锏”一:云硬件
相比其他互聯網巨頭、人工智能行業公司,阿里自身的最大優勢是極度強大的云硬件資源。
根據去年年底摩根士丹利的統計,阿里云目前在中國公共云市場已經占到了5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云服務市場當之無愧的霸主。
人工智能的基層技術你就是大數據和運算,以AlphaGo來說,為了讓其進行足夠的計算,進而得出超過人類的圍棋技能,Google旗下的200多臺專用服務器很可能已經運行了數個月乃至一年。
通過為互聯網世界提供“水電煤”服務的云計算來完成這一任務,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這對于早幾年已經開始為用戶提供GPU算力的阿里云并不困難
“殺手锏”二:阿里云ET
早在3、4年前,阿里云已開始涉足人工智能,但場景主要集中在自身需求之上,去年8月召開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ET”正式宣告誕生。
閔萬里說:“如果今天阿里云只是關起門來自己服務自己,那我們這些技術的沉淀價值就被打了折扣。如果想要輸出,阿里云其實是一個最好的出口,因為從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要做中國計算機的‘水電媒’,這件事本身就是我們的責任。”
將各種能力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涵蓋各種人工智能技術能力,同時具有整體統籌架構的“大產品”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這就是“阿里云ET”。
有中國最強大的云硬件、有自己專門的人工智能部門,一邊將硬件資源賣給從業者使用、一邊自己啃著“硬骨頭”,同時還不忘用新模式驅動人工智能普及,并促進人才成長——這一切,才是潛藏在阿里巴巴“電商巨頭”表面之下的人工智能全貌。
究竟阿里云對中國人工智能有多重要?也許這就是中國人工智能的未來。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