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培養“工匠精神”,助力中國制造

時間:2017-03-21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機器人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工業4.0時代來臨,各國制造業都在積極尋求企業轉型升級之路,以提升品牌市場競爭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進入“中國制造2025”的后工業時代,“工匠精神”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時間,“工匠精神”成為熱點詞匯,成為決策層共識,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可見其舉足輕重,內涵深厚。

圓珠筆頭藏著“工匠精神”

在太原鋼鐵集團的軋鋼車間里,紅熱的不銹鋼柱被擠壓成纖細的鋼條,再拉伸成鋼絲,然后切削,就得到了我們自己的國產圓珠筆頭。

數據顯示,中國年產圓珠筆380億支,但所用鋼材和加工機器都是進口的,大部分利潤都被外國人賺走,這一狀況在全國兩會上被反復提及,最終被看作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一個縮影。

為此,科技部資助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核心目標就是圓珠筆頭國產化。“2011年我們接到了科技部的項目。”參與研發的工程師王輝綿說,“由制筆企業牽頭,太鋼和中科院參與。在這個項目支持下,我們2014年基本搞清了筆尖鋼的秘密。2015年到現在,我們一直在試圖讓筆尖鋼走上生產線,保證它的品質和穩定性。”

一直到2016年9月份,太鋼集團終于取得歷史性突破,制造出了自己的筆尖鋼。現如今,太鋼已經開始向貝發等制筆企業批量供貨,送抵用戶的鋼材量從幾噸提升到十噸以上,未來預計能夠完全替代進口。

而與此同時,進口筆尖鋼材的價格最近已經跌了四分之一!

用一般的不銹鋼加工不了圓珠筆頭:筆尖里的孔是鉆出來的,鉆普通鋼材,褪下的螺旋狀鋼屑會堵住孔徑無法繼續。筆尖鋼沒那么韌,不會掉落螺旋鋼屑。但另一方面,筆頭頂端厚度不到0.4毫米,要切削出有臺階有溝槽的微觀結構,達到微米級精度,壓力巨大,筆尖鋼如果太脆就會在刀下開裂。

參與研發的工程師王輝綿說,研發筆尖鋼的難度在于,它不能不強韌也不能太強韌,性能區間很窄。

一般來說,不銹鋼用的最多的添加劑是碳、硅、錳、磷、硫、鉻,筆尖鋼則用到十幾種元素。如何添加這些元素是行業秘密,添加方法不對,元素不能均勻分布于整爐鋼水,鋼材就不合格。

“一切資料都沒有,”王輝綿說,“我們用幾十公斤的煉爐開始實驗,成千次地摸索,失敗次數已記不清了。”

要做到均勻不容易,鋼水不像一鍋菜湯好攪勻,加入的元素往往聚集不散。每次冶煉之后,要測試上千個數據,然后分析和調整。工程師們可以試著將塊狀的料磨成粉吹進去,也可以做成條和絲喂進去,憑借的是多年煉鋼經驗。

煉特種鋼是個精細活兒。從原料到筆尖鋼絲,需要50多道工序。趙文龍告訴記者,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質量控制。如果煉鋼有微小的氣泡,鋼絲就有可能在機器上穿孔;盤條軋制時也可能會表面開裂。為了鋼絲外表不受一點刮蹭,他們在吊運鋼絲卷的時候,不能用鋼叉,而是用皮帶;之后還要用木箱包裝。

中國為何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總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當其他企業熱衷于“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看著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高標準要求歷練之后,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從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窺究竟。瑞士制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制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里,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成為經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專利,日本式管理有一個絕招: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把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這種精神其實就是“工匠精神”。

當下,“中國制造”正在向“中國智造”強力邁進,我們要補上“工匠精神”這一課,讓它為中國騰飛,做出積極擔當。

培養“中國工匠”關鍵在于完善人才機制

此前全國總工會新聞發言人、宣傳部部長王曉峰曾表示,中國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產業變革,時代呼喚我國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普通勞動者和一線生產工人。

但一個現實的存在是社會上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仍廣泛存在,社會缺少培育尊重勞動、崇尚技術的文化土壤。

我們知道,八級鉗工是以前的鉗工劃分等級,八級代表著最高級別。“八級鉗工的稀缺程度堪比國寶!是神一般的存在。”在一個機械加工論壇里,記者曾看到不少網友對過去八級鉗工的評價。確實如此,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參照原蘇聯辦法,把工人技術等級分為八級。而改革開放后,技術等級分為五級,即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以前是等級越高越厲害,現在是相反;以前是必須要從初級開始學,現在可以直接報高級,所以,現在高級技師和過去的八級鉗工,程度沒法比!”

物以稀為貴,這是經濟規律。特別在當下,隨著各種機床的發展和工業機器人的普及,逐步使大部分鉗工作業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特別是有了智能裝備的輔助,讓企業對職工技能的定位、培養更趨具體化。加之隨著技術迭代加快,某項技能今年企業急需,過兩年卻可能被淘汰或由新工種替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想“摘桃子”,沒有耐心“育苗”,同時技能從業人員對未來缺少信心。但在機械制造過程中,鉗工仍是廣泛應用的基本技術。

據悉,在制造業強國,企業是技能培訓的主導者。德國職業教育三分之二的投入來自于各大企業。美國、日本近年開展的現代學徒制都是由企業牽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同時,也需要完善整個技能人才培育體制。

智能制造成大勢所趨,各式各樣的機器人走進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越來越普遍,但我們也需弘揚“工匠精神”,恪盡職守,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需要實際行動去踐行。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央廣網、中國工業報、人民網、網易財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