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在電池產量日益增加、產品大量投放市場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已經迫切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關于廢舊鋰電池的回收。隨著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整車及動力電池企業的積極介入,我國的電池回收產業終將會循著健康有序的良性軌道發展。
新能源汽車市場2014年開始高速增長,而新能源汽車早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就已出現,按照相應的報廢標準,動力鋰電池報廢電池市場已經開始形成,預計到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廢舊回收市場將初具規模,累計廢舊動力電池12.08GWH,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7.25萬噸左右。
業內預計,從巨量廢舊動力鋰電池中回收鈷、鎳、錳、鋰、鐵和鋁等金屬所創造的回收市場規模將超過53億元,到2020年將超過100億元,2023年廢舊動力鋰電池市場將達250億元。
2016-2023年動力鋰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億元)
我國車用動力電池大多為鋰離子電池,雖然不含汞、鎘、鉛等毒害性較大的重金屬元素,但廢舊鋰離子電池若處理不當仍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
一旦其中的有機電解液和鈷、銅、鎳等重金屬物質滲入水和土壤之中,就會帶來生態環境安全隱患,甚至會危及人類健康。如果不對廢舊動力鋰電池進行必要的回收和處理,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也會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因此,加快動力鋰電池回收利用迫在眉睫,成為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大課題。
雖然動力鋰電池回收產業被認為具有重要的市場價值,但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產業閉環尚未形成,發展較為緩慢,2015年,國內報廢動力電池回收率僅為2%,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如下問題: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行業發展不規范;市場尚未成熟;回收成本較高,經濟性和安全性不佳。
目前,動力電池的回收渠道主要以回收小作坊為主,專業回收公司和政府回收中心較少,體系有待重整。廢舊動力電池大多流入了缺乏資質的翻新小作坊,這些公司工藝設備落后。但如果交由依法注冊納稅的正規企業,取得資質并按照國家標準排放,勢必會造成價格上競爭力的缺失。因此,完善政策保障電池回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必要。
為此,2017年1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率先對電器電子、汽車、鉛蓄電池和包裝物等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并明確了包括汽車在內的各類產品的工作重點。到2020年,建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雖然目前政府已經陸續頒布了一些政策法規,但沒有強制性的法律政策,也沒有真正將責任落實,明確處罰細則的法規。
鑒于動力鋰電池回收方面的種種困境,兩會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加大對廢舊鋰電池拆解、重組、測試和壽命預測等關鍵技術攻關,提高技術成熟度和生產過程的安全性,以及自動化水平和回收效率,使動力鋰電池回收再利用具經濟可行性和安全性;加強對動力鋰電池結構設計、工藝技術、集成安裝等標準化研究,將可追溯系統與新能源汽車產品公告管理掛鉤,確保電池全生命周期信息記錄,提高檢測評估便利性和準確性。
“還需制定動力鋰電池回收再利用激勵實施細則,建立賞罰機制。如對未按照回收政策履行責任義務的企業進行懲罰,對回收和再利用企業按照電池套數、容量等進行補貼或稅收優惠,鼓勵商業模式創新試點和推廣應用等。”張天任說。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