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地鐵施工難度大 智能機器人來幫忙

時間:2017-02-2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機器人體積較小,機動靈活,可以進入狹窄的工作面和危險場所作業,克服了作業面狹窄、多工序交叉作業、機械化作業難及施工進度嚴重受限的困難。

黃色的身體、活動自如的“鐵甲鋼拳”……昨日,在西安地鐵四號線施工隧道中,一臺挖掘機器人正在忙碌著,這是西安地鐵首次在施工中使用智能機器人,代替以前工人們“一鍬一鏟”的方式。

難點

每7分鐘就有火車在上方駛過

記者昨日來到火車站東北側的地鐵四號線火車站站施工現場,沿著簡易的鋼架樓梯走進地下隧道。

項目工程師湯建軍介紹,火車站站的兩條暗挖隧道,必須下穿西安火車站站場東咽喉區。施工中,每隔7分鐘就會有一列火車從頭頂駛過。在地下十余米處挖掘隧道,稍有閃失就可能帶來重大安全事故。此外,火車站站區域地下5米處有滯水層,形成了飽和軟黃土,這種土質對于施工十分不利,極易引起地面沉降。中鐵一局在施工時為土質進行整體注漿,加固土質,注漿后的土質變硬,并呈現白色的花紋。

亮點

小機器人快速挖掘

“我們將隧道一分為四,先施工左上方。”湯建軍告訴記者,地鐵施工條件復雜地域狹小,他們從瑞士新引進兩臺智能掘進機器人。機器人體積較小,機動靈活,可以進入狹窄的工作面和危險場所作業,克服了作業面狹窄、多工序交叉作業、機械化作業難及施工進度嚴重受限的困難。

在隧道的盡頭,記者見到了這臺智能機器人,身高僅1米多,黃色的身子,四個鋼鐵底盤負責移送,形似一只迷你版挖掘機,只見它不斷伸出“鐵甲鋼拳”的挖頭,在隧道盡頭的斷面上留下幾十條“抓痕”。一名工作人員將遙控操作器綁在腰間,使用搖桿、按鈕等控制機器人的位置移動。據介紹,這個機器人的“手”可以任意更換成挖掘過程中所需的工具,機器人挖下的渣土自動落入隧道下方,底下的工人們用板車來回清運。

據介紹,由于地下地質條件撲朔迷離,身形巨大的盾構機難有用武之地,因此在一些車站和線路區間不得不選擇人工“暗挖”的方式進行,即工人們彎曲著身子,一鍬一鏟地挖掘。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作業,既能確保施工安全,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安全

34臺智能機器人全天候監控

在隧道內外,記者看到很多小小的如攝像頭一般的機器,據湯建軍介紹,這是智能測量機器人,在隧道開挖期間,在地面及地下裝有34臺機器人,幾乎5平方米就有一臺監測機器人,全方位掃描地鐵隧道,一旦地鐵上方發生一點點土地變形,都能掃描出來,并通過聯網電腦上傳到監控終端進行報警。鐵軌上安裝了上千臺監測儀器,監測鐵路軌道沉降,一旦有預警,施工單位將組織專家對數據進行分析并采取措施。“人工也會進行監測,到了晚上,這些檢測器就像許多小星星圍繞著軌道,確保鐵軌安全。”湯建軍說。

提醒

通車后火車站站甩站運營

記者了解到,火車站站北鄰大明宮遺址區,附近是棚戶區,由于拆遷工作滯后,原定于2015年6月份完成場地移交的目標,延遲至2016年11月6日方進場,導致該項目施工進展比原定施工計劃推遲約一年半時間。

西安地鐵四號線火車站站為地下兩層分離島式車站,呈南北方向布置。項目一期為隧道暗挖施工,二期為車站明挖施工。

預計四號線2018年開通試運營,然而當四號線通車后,將在火車站站甩站運營,待國鐵站改啟動后同步實施車站剩余明挖部分。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