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兑巹潯芬?,到2020年,將加強文物科技創新,提高文物保護的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作為示范工程,將研發水下考古機器人搭載平臺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文物保護裝備,并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建設智慧博物館。
《規劃》強調,為提升考古在文物保護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將開展“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工程,對古文化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實施海上絲綢之路文物保護工程,開展海上絲綢之路史跡調查,基本掌握西沙海域文物遺存狀況,加強明清海防設施、窯址、海島文物調查研究,推進東海、黃海、渤海及內水重點區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實施一批海上絲綢之路文物保護修繕、展示提升和環境整治項目。
《規劃》要求,“十三五”期間將加快文物保護裝備建設,開展文物保護裝備應用示范工程,該工程將重點研發水下考古機器人搭載平臺、文物數字化裝備和智能感知終端、智慧博物館裝備、文物素材再造設備和系統等前沿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物保護裝備。
《規劃》指出,將圍繞土遺址、彩塑壁畫、石質文物、陶質彩繪文物、出水文物、竹木漆器、紡織品、紙質文物和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調控、館藏文物防震、遺產地風險預控等方面,實施20項以上文物保護科技示范項目,建成30個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5個以上文物行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