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推進我國智能制造 亟需實現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

時間:2017-02-0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我國制造業現階段的狀況是“大而不強、缺芯少智”。雖然在高鐵、水電、路橋、航空航天、超算等方面進展顯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高端裝備、關鍵元器件及零部件依賴進口,制造質量和實力與德國相比差距大。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代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技術深度融合、集成創新的廣泛應用,是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迭代交叉、轉型提升的重要交匯點,孕育著新一輪的技術和產業革命。

我國制造業現階段的狀況是“大而不強、缺芯少智”。雖然在高鐵、水電、路橋、航空航天、超算等方面進展顯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高端裝備、關鍵元器件及零部件依賴進口,制造質量和實力與德國相比差距大。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與美國相比差距大,特別是在集成電路、高端軟件、智能傳感等方面的具體制造上欠缺自主核心技術,大量高端芯片、設計軟件、關鍵元器件與零部件等均需進口,始終受制于人,在高端電子裝備制造上,完全自主研發制造的核心能力較弱,缺乏引領和支撐我國智能制造未來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

我國智能制造技術在信息技術、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發展進程中,應緊抓住高端電子裝備制造的“智能核心”,在關鍵共性制造技術自主創新上實現突破,不斷強化工業制造業2.0的補齊、3.0的普及、4.0的推進。

第一,加強戰略布局、搶占發展先機。智能制造的內涵包括產品、裝備、模式、系統等,其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于智能科學與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智能感知、人機交互以及高端電子裝備制造、極端制造、離散制造、柔性制造、生物制造等,覆蓋了設計、模擬、仿真、分析、生產、控制、檢測等諸多環節。我國現階段芯片制造、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軟硬件制造能力仍然薄弱,除了在“核高基”、自主操作系統、工業軟件、大數據等自主研制開發上著力加強外,也要在認知科學、神經計算、人工智能、仿生制造等智能科學基礎研究上不斷深化,推動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深度融合發展。

第二,突破共性技術、夯實發展基礎。以高端電子裝備為代表的制造技術,是支撐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前提,如通信導航、芯片制造、雷達制造、天線制造、柔性電子制造、自動控制等,在制造方面存在一些關鍵共性技術需要突破,如機電熱磁的一體化綜合設計、電氣互聯、微電子流片、微組裝、高密度封裝、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共形天線、表面工程技術等,直接制約著制造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影響智能制造的自主發展。為此,應從制造的具體實際出發,出臺解決共性技術的國家重大攻關計劃,構建共享的技術與產業發展平臺,解決發展智能制造的關鍵共性技術的核心問題。

第三,發展電子裝備、突出智能引領。信息技術是實現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向工業3.0、4.0的關鍵,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輻射性,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集中體現在以高端電子裝備制造為載體的信息技術與產業對重點工業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的改造提升上。

《中國制造2025》提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居于首位,也是機械、電力、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主干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強力驅動器,著力發展自主的高端電子裝備制造,對于加快我國智能制造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