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美國、德國等工業強國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工業4.0”等戰略,核心就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制造業生產新模式。
自2013年起,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但目前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中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占到約三分之一。工業機器人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相對落后的國內機器人發展現狀不得不讓國人深思,我們的出路在哪里?
2015年,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將機器人產業作為九大戰略重點與任務中的一項內容。隨著《規劃》的出臺,機器人這顆“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或將大放異彩。
成本比國外高出10萬原因何在?
目前一臺165kg焊接機器人成本國內約為29.9萬元,而國外大約為16.86萬元,10萬元的成本差距讓人咋舌。
“主要還是關鍵零部件技術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未來價格下降的空間還是看關鍵部件?!庇袠I界人士說,:“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統的技術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這兩部分占據成本的一大部分,國內企業缺失這方面的實力去向國外購買,自然價格就高企?!?/P>
不思進取的理念導致行業核心技術發展緩慢,價格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國內軍工企業為了追求穩定和使用性,不愿意嘗試新的機器和工藝,導致成本一直降不下來,因為要更換更好的機械需要有一定的磨合期,會對產品的穩定性造成一定的風險隱患,所以設備一直沒得到更換,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看國內有沒有公司愿意花大價錢去嘗試新的技術,進行創新。
《規劃》列出了針對性的主要任務:一、推進重大標志性產品率先突破;二、大力發展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三、強化產業基礎能力;四、著力推進應用示范;五、積極培育龍頭企業。
從這些主要任務中不難看出,我國對核心技術和高端機器人的重視,而這些任務也恰好針對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目前的現狀:核心技術落后、產品比較低端化、優質企業稀缺、產業基礎薄弱……機器人產業要避免高端產業低端化的問題,要下力氣提升機器人智能水平,爭取向產業鏈高端化邁進。
那么,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為何遲遲難以攻克?
對于機器人相關企業來說,核心技術的突破絕對是個難題。而技術突破難,除了技術本身的復雜性,我國工業基礎薄弱、體制機制不健全、投資環境不完善等或許都是機器人行業發展滯緩的原因。
“機器人行業其實談了很多年了。我們所講的機器人尤其是工業機器人最核心的三大部件,實際上是以機械制造為基礎的,那么在這一塊兒來講,其實機械制造有一些先進技術訣竅在里面,還有智能化的一些算法在里面,這個正好是我們薄弱的地方。這個基礎,就像中國的汽車工業,跟德國和日本,還是不好比的。這個差距其實很難短時間之內彌補,因為這個是工業基礎上的差距。”聯新資本執行董事李飛表示,“其實我們國家很長一段時間的工業基礎是陷于停滯的,在工業大發展時期,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發展。但是呢,從目前的現狀來講,面臨的機會是必須發展,在有些基礎上面,為了國家的安全,有些東西如果完全依賴于國外的話,可能會有問題。所以在這個背景下面,我們覺得這個產業的發展機會還好?!?/P>
產品應用或將輻射各行各業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個國家在發展機器人,其中25個國家已涉足服務型機器人開發。日本、北美和歐洲等國家的機器人研發處于國際前列水平,而我國則屬于研發初級階段。但相對起工業機器人而言,我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與國際則差距較小。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消失,機器人不僅在制造業上正在替代工人,還將在軍事、服務、娛樂等領域取代人類。
機器人專家從機器人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其實,機器人專家對于機器人有多少種分類就意味著機器人可以“入侵”多少個行業。隨著我國機器人研發水平的不斷提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機器人”的那天指日可待。
走國產化出路
人們都覺得機器人是“陽春白雪”,但也有國內專家認為它并沒有那么“高大上”,市面上的工業機器人一臺就動輒十幾萬元到上百萬元,但成本高的一大因素就是核心零部件被外資企業壟斷,有些人總以為“國外的月亮更圓”,實際上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壁壘正在被中國突破,有不少國內企業的產品雖然與外資產品有差距,但應用在很多領域已經完全沒問題了。
國家的《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及目標,自主品牌機器人國產化率達到50%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六軸工業機器人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工業機器人應用量達到80萬臺。
那些不差錢的大企業比如格力、美的,用高端機器人沒問題,我們更應該將目光瞄準那個未釋放的中小企業的細分市場。我認為,低成本、自動化是制造領域中小企業在當前激烈競爭背景下存活下來的唯一方向。
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有很多細分市場的機器人需求被壓制,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價位太高造成的。因此只有走國產化道路,加大核心技術投入,才是我國機器人的出路。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