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道奎看來,機器人產業已經步入新時期,最顯著的特征是機器人設備和機器人出現了分水嶺,現在機器人更強調“人”的特性,即感知、數據、云這些技術,而在這些技術上國內和海外的起點接近。
“我不大愿意說超車這個詞,因為超車的地方往往都是實線,容易翻車。”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對記者表示,他更愿意用“機遇期”概括目前機器人產業所處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在機器人產業迎來重大機遇的同時,從機器人“設備”到機器“人”的分水嶺已經形成。如果說原本的機器人只是更多服務在工業領域的“大家伙”,未來的機器人則面臨著怎樣和感知技術結合、怎樣更加智能、怎樣和人類默契相處等一系列問題。
作為機器人行業的一位老兵,“分水嶺”、“變革”成為曲道奎最近談論機器人行業的高頻詞。跨越機器人設備的范疇,曲道奎認為今后的機器人將更加注重在非結構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向來頗具危機感的曲道奎也提出擔憂:現在有大量的成果在大學和研究所里面“睡覺”,和企業、市場需求匹配得不夠精準,中國需要打造出一套科研創新和產品研發市場體系。
零部件水平不代表產業水平
“零部件的發展程度不代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程度,切莫把這兩個概念混淆。”這是曲道奎在和記者交談的過程中反復強調的問題。曲道奎稱,零部件和機器人二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但卻是兩個維度的事情,要遵從機器人的系統特性。
曲道奎認為,零部件的發展固然十分重要,是機器人產業發展鏈條中關鍵的一環,但是,不能把機器人存在的不足歸結為零部件的發展滯后,機器人要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不斷更新升級。
事實上,目前中國機器人在零部件方面處于不斷邁步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批量生產和周期去推動零部件的進一步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曲道奎也特別提出了一個概念,目前全國機器人產業園眾多,機器人企業也層出不窮達到了幾千家,但是需要甄別的是,大部分企業是產業鏈某一環節的企業,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機器人企業,不能把和機器人沾邊的企業都帶上“機器人”的“帽子”,這容易給整個行業及從業者帶來誤導。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迅猛發展,迭代周期越來越短,機器人進入品質和技術競爭時代,中國機器人絕對不能成為世界上大家垢病的垃圾產品。”面對眾多來參會的的企業人領域的企業家和愛好者,曲道奎發出了這樣的提醒。
研究成果還在“睡覺”
“怎樣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成實用技術,再把實用技術真正變成產品?”這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向曲道奎提出的疑問。
在曲道奎看來,企業和市場對機器人源頭的創新成果有十分迫切的需求,而目前的需求端和供應端似乎還是一個“不平衡”的蹺蹺板,中國每年有大量的專利放在專利池里,同時有大量的成果在大學、在研究所里面睡覺。因而,目前存在技術研發、產品制造、形成產業、市場擴展幾個方面脫節的現象。
曲道奎認為,中國要形成一套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具體而言,在創新的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跟市場應用結合,清楚創新的真諦,提供具備創新的條件。
談到在研發源頭摸索,曲道奎將自身和以色列的合作舉例,稱以色列研發和創新的成果轉化率非常高,從源頭上清楚市場需要和行業前沿。另一方面,當有好的成果出現,當成果完成“蛻變”轉化為產品,投入到企業的過程中,也需要系統環境的支撐,包括VC、PE、基金、中介機構的牽線搭橋。
此外,曲道奎認為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也面臨著成果的法律保護問題,防止讓突入時間長、耗費精力多的成果直接被復制。
感知技術推動變革
“在其他一些領域,別人先跑了30圈,你趕不上,但是目前很多東西在新的時代清零,機器人產業新的比賽已經拉開大幕。”曲道奎告訴記者。
怎樣把機器人從“籠子”里放出來,能夠和人更加默契地合作,這也是曲道奎津津樂道的話題。
按照曲道奎的理解,機器人開辟了新的時代,過去的傳統機器人可以為自動化裝備概念,只不過比傳統裝備高端一些,在相同的環境下可以長時間提高效益、擴大規模;對于今天的機器人來講,非環境適應能力則至關重要。
而在這種新的變化下,曲道奎認為機器人需要在決策、作業和交互三個方面進行突破,否則還是跨入不了機器人設備的范疇。
曲道奎稱,現在面臨的挑戰早已不是原有模式的改進和提升,已經上升到了變革層面,即對于傳統模式的顛覆。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曲道奎表示沒有感知系統的機器人還是一種設備,只能詮釋機器人的前兩個字,未來的機器人時代將滲透到視覺、嗅覺、感覺等方面,更加注重在非結構環境下的適應能力,怎樣獲取傳感器的數據形成完整的系統,這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機器人企業面臨的新課題。
在曲道奎看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在感知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一定要意識到在技術的進步過程中好不容易邁向新的臺階,但是“補課”剛剛完成,新的浪潮已經來臨,一定要學會提前布局。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