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2016年三星Note7“炸機門”事件成為三星集團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可以說,這是三星的一個污點,或者說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它像一座警鐘,響徹在三星工作人員的耳畔,也給整個電子制造行業以警醒:時刻保持謹慎,以顧客利益為重。
美國當地時間2017年1月4日,三星電子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在發布會上,三星電子美國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TimBaxter對2016年波及全球的Note7爆炸事件進行了正面回應:“Note7事件影響深遠,我們也通過內部調查和第三方協作,力圖厘清事件成因,并確保永不再犯。我們將很快公布調查結果。但這一挫折絕不會讓三星停下創新腳步,我們將用心傾聽用戶聲音,用更好的產品回報客戶。”
那么三星重整旗鼓的戰略是什么?三星之前的榮耀真的還可以重現嗎?
芯片、半導體的技術優勢
三星電子公布的盈利預測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該公司營業利潤將達到9.2萬億韓元(78億美元),同比猛增50%,創下三年來最高水平,也超出8.29萬億韓元的預期;銷售額為53萬億韓元,超出52.1萬億韓元的預期。三星預計,2016年該公司全年營業利潤為29.22萬億韓元,銷售額則將達到201.54萬億韓元。
HMC證券投資公司GregRoh指出,記憶芯片業務和OLED銷售是本次三星盈利超預期的最大原因,由于供給短缺仍然持續,芯片價格在第一季度可能上漲超過30%。數據公布前,韓國券商KiwoomSecuriTIes分析師DanielYoo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表示,若三星盈利超出預期,半導體部門將是最大功臣。
據了解,三星目前是全球最大智能機和存儲芯片制造商,蘋果等公司的智能機、筆記本以及電視都使用三星制造的零部件,盡管三星智能機業務遭到打擊,但是面向蘋果、戴爾、惠普以及索尼等公司的零部件銷售卻迅速增長。
Note7事件給三星帶去的創傷是不可估量的,三星不僅要承擔上百億元的經濟損失,更要面對此次事件給三星品牌帶來的傷害。盡管如此,投資者在過去一周將三星股價推至創紀錄新高,上周五,三星股價上漲1.8%,市值超過2400億美元,大約是蘋果市值的三分之一。
為了避免過于依賴手機業務所產生的影響,三星開始尋求擴大芯片和顯示屏面板產能,鞏固自身在電子零部件領域的主導地位。三星在去年11月宣布,將向德州奧斯汀半導體工廠投資逾10億美元,擴大用于智能機和其它設備的芯片產能。此外,三星還將投資近100億美元擴大OLED面板的生產,后者比傳統液晶面板更薄。
成功搶占電池市場
1月4日,特斯拉發布的聲明中確認了生產松下電池的事宜。這款2170電池的命名來自于它的尺寸,直徑21毫米、長度70毫米。特斯拉CEO馬斯克從幾個月前就開始吹噓這款新電池,他說:“這將是全世界能量密度最高并且最便宜的電池。”賈躍亭在FF首款量產車的發布會上也是這么說的,其FF91車型采用的是LG化學的電池;采用三星SDI和LG化學LucidMotor也曾這樣描述自己的電池。
另一邊,在特斯拉與松下剛公布電池量產計劃后的6天。三星SDI在底特律車展上同樣公布了一款新電池。據三星SDI描述,這款電池將能夠提供600公里的續航。不過關于這款電池的材料,三星SDI除了表示它仍是一款鋰離子電池以外,并未透露其它配方。
除此以外,其還展出了一款集成電池模塊,相比當前生產的電池模塊減少了10%的元件數量和重量。相比2170電池,三星SDI則使用了更常見的21700型電池。三星將這款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性能進行了大幅提升后,其吸引力遠比特斯拉的2170電池更引人注目。
據了解,這款電池充電20分鐘能夠達到80%的最大容量,支持500公里的續航。如果真能實現,這將大幅改善電動車主的里程焦慮問題。三星SDI表示這款電池將在2021年量產。
備貨柔性屏設備10萬臺
在手機屏幕領域,三星一直是業界風向標,繼雙曲面屏之后,三星又準備推出柔性屏了。據韓媒報道,三星計劃將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柔性屏設備,命名為GalaxyX,初期計劃生產10萬臺以上,不過目前還不清楚GalaxyX的具體規格。三星這款可折疊設備已經流傳了很多年,最近三星注冊的多項專利都在一步步驗證這一傳聞,之前三星曾在CES2013消費電子展上談到過折疊手機的概念,在CES2014展會上的一個私人會場上首次展示了其折疊手機的原型設計。
據悉,三星的projectValley項目不會立刻全球發售,GalaxyX可能會在英國,德國,意大利,韓國,法國,波蘭等國家率先發售,而美國不在上述名單中,盡管消息來源不是來自官方,但是這樣的發展策略符合三星的一貫作風,三星可能會試探性的在幾個不同地區進行試點銷售,英國的GalaxyNote5就是一個例子。
三星電子北美電子副總裁AlannaCotton在發布會上強調:“在2017年,三星將通過更細致的設計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吃一塹,長一智,“炸機門”過后,相信三星會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這是三星的決心,但消費者是否還愿意為三星買單,小編認為,這還得看三星未來的努力和誠心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快科技、環球網、天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