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芯國際營收逼近聯電,臺積電遭遇強勁對手

時間:2017-01-1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目前全球前四大代工廠分別是臺積電、GF、聯電和中芯國際。臺積電憑借著領先優勢正在進一步拉開差距,2016年其在半導體代工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抬升到59%,老大地位無可動搖。

據最新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市場的份額比例進一步上升,其中作為中國大陸最大半導體制造代工廠的中芯國際在全球前四大半導體制造廠中增速最快,與中國臺灣的聯電進一步縮短了差距。

目前全球前四大代工廠分別是臺積電、GF、聯電和中芯國際。臺積電憑借著領先優勢正在進一步拉開差距,2016年其在半導體代工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抬升到59%,老大地位無可動搖。

GF在經過幾年的停滯后,去年罕有的取得了10%的營收增長,因它從三星購買來14nmFinFET工藝,贏回了部分AMD的訂單,市場份額維持在11%。

第三位的聯電,前年錄得負增長,去年總算勉強取得3%的增長,不過由于其他三家代工廠的營收增速更快導致它的市場份額出現下滑,跌落到9%,位居第三位。

去年最值得驚訝的是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了,其營收錄得31%的增長,繼前年取得營收高速增長后去年的增速進一步提速,市場份額提升至6%,與聯電的營收差距進一步縮窄,這與中國市場的芯片設計企業迅速成長有很大關系,此外也與全球芯片霸主高通的大力支持有重要關系。

受中國反壟斷調查的壓力,高通在2015年選擇與中芯國際合作,幫助后者提升工藝制程,同時將部分芯片訂單交給后者。在高通的幫助下,中芯國際的28nm工藝迅速在2015年量產,更在去年成功將工藝改進到28nmHKMG,與聯電處于同一水平。

聯電眼下14nmFinFET工藝進展緩慢,導致它未能在去年底成功量產,最終只能在廈門的12寸晶圓廠引入40nm工藝,臺灣方面要求聯電和臺積電必須在臺灣投產領先在大陸建設的晶圓廠一代工藝。

中芯國際在先進的28nmHKMG開始投入生產后,大陸的芯片設計企業就無需再前往臺灣,而這一市場自2014年中國推出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成立以來芯片設計企業開始日益興盛,憑借著這種地利優勢它的營收于是取得了迅速的增長。

今年和明年中芯國際的最大挑戰就是其14nmFinFET工藝能否如期投產了。臺媒方面指聯電將在今年投產期14nmFinFET工藝,這樣其廈門工廠應該能在今年引入28nmHKMG工藝與中芯國際競爭,明年臺積電的南京12寸晶圓廠投產預計會引入16nmFinFET工藝。

如果中芯國際不能在明年順利投產14nmFinFET工藝,這將給它帶來重大挑戰,不過早在2015年中它與高通、華為、IMEC等達成合作加快該工藝的研發,近期再獲得領導臺積電16nmFinFET工藝研發的蔣尚義加盟,更傳可能攬得FinFET工藝研發的領先者梁孟松,梁孟松是臺積電和三星FinFET工藝的重要功臣。

在中芯國際的營收迅速增長的同時,其也在加大研發投入,去年其資本開支提高到25億美元,這是它首次在該項支出上超過聯電,后者去年的資本支出為22億美元,這也有助于中芯國際加速其14nmFinFET工藝的研發,因此筆者認為中芯的14nmFinFET工藝明年如期量產的可能性很大。

半導體先進工藝對于一個國家的芯片產業極為重要,中國大陸的華為海思、展訊已居于全球芯片設計企業前十,但是它們都曾被臺積電優先將先進工藝產能提供給高通、蘋果等體量更大的芯片設計企業,更不要談大陸其他體量更小的芯片設計企業了,其實也正是因為中芯國際取得的進步才迫使臺積電和聯電進入大陸開設晶圓廠并引入更先進的工藝。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