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告別2016,我們迎來了2017!中國作為當下全球機器人產業最大市場,在這新年伊始之際也該好好規劃下一步的路線和目標,發揮長處、補齊短板,逐步攻克發展難題。
表面上看,國內機器人市場一片火熱,各大廠商紛紛布局機器人產業,投資、研發、批量生產,動作不斷。但正是因為大量資金涌入,導致機器人生產粗制濫造現象頻頻,這不僅使得機器人投入生產存在安全隱患、有損行業健康發展,進一步將削弱國產機器人企業的品牌競爭力,損壞國家形象。
五部委聯合發文,規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1月3日,從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國家認監委”)獲悉,質檢總局、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機器人檢測認證體系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未來將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企業產品的信用檔案和“黑名單”制度。上海荷福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錦霆對上證報表示,該文件的發布,意味著國家開始系統性規范人工智能行業發展,“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意見》共十四條,涉及機器人檢驗檢測認證體系建立原則、標準體系構成、認證平臺建設及認證開展等四大方面。《意見》首先闡述了機器人檢驗檢測認證體系建設的市場化原則:統一管理、共同實施、政府引導、市場運行。五部委做統籌規劃和管理,組建由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企業等相關方組成的機器人檢驗檢測認證協同推進組,來協調機器人檢驗檢測認證相關工作。
在標準體系建設上,《意見》建議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經確認的團體標準和認證技術規范為依據。國家標準委鼓勵技術機構、企業等相關方積極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
據悉,團體標準由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牽頭行業內領先企業共同制定,正在編制十七個標準,其中灌裝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和機器人用電纜等三個標準已于CRIC2016上發布。
更為重要的是,在宋曉剛看來,行業領先企業的參與,使得團體標準具有了標桿效應,也進一步加強了企業的自律行為,引導產品和行業水平不斷提升,這將成為推動我國機器人產品和產業提升的重要手段。
針對機器人檢驗檢測認證平臺建設,《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整機及關鍵零部件檢驗檢測認證平臺,鼓勵前沿領域檢驗檢測認證技術、方法的研究和認證服務創新。
同時,《意見》提出,機器人認證分步實施,并依據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情況不斷擴大。現有的機器人檢驗檢測認證體系涉及的產品包括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含整機產品、關鍵零部件、軟件及系統等),現階段優先開展工業機器人和個人/商用服務機器人的安全和電磁兼容認證。
記者獲悉,就工業機器人的檢測認證,依據工信部發布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規范條件》,工信部等提出四項工作:開展機器人認證、關鍵元件器件認證及系統集成的評估工作,開展機器人生產過程中檢測設備的校準及機器人出廠檢測設備的校準工作,企業產品的監督抽查,企業關鍵崗位培訓。
具體實施上,依照整體推進與分步實施相結合原則,由國評中心和機器人檢測認證聯盟組織制定具體的工作計劃,提出了實施方案:2016年分別開展關鍵零部件認證和工業機器人的檢測認證,2017年開展機器人系統集成的評估。與此對應,企業則應在2016年完成所有測試設備的校準及報告、2017年完成員工崗位技能培訓。
技術&應用雙驅動,機器人“黑科技”層出不窮
服務機器人可謂是未來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從醫療診斷機器人到載人雙足機器人,機器人的應用在不斷升級。
1、“海虹造”醫療診斷機器人
從2016年底到2017年,中國的人工智能醫療產品也陸續面世,目前行業內涌現了數目可觀的醫學影像智能識別、醫療大數據挖掘、母嬰看護機器人、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導診機器人等產品。近日,醫療上市公司海虹控股在海口也預發布了其第一款智能醫療產品,可幫助醫生診斷疾病并推薦治療方案。
在國際上,海虹智能診斷系統的對標產品是IBM沃森機器人,但“海虹造”智能醫療診斷系統的功能比沃森更多,除診斷治療之外,還可作為醫生的專業圖書館、患者自診斷、健康管理、醫保備案等工具。
2、巡邏“黑科技”載人雙足機器人
據報道,2016年12月27日,一家韓國機器人公司對其新研發的巨型載人雙足機器人“Method-2”進行了初步測試。據悉,“Method”是韓泰未來技術公司于2014年啟動的一個項目,該公司看中了美國設計師VitalyBulgaro的大型載人機器人“Method-1”項目,與其展開進一步合作。而由此衍生的“Method-2”高13英尺(約合3.96米),重逾1.5噸,可直立行走,胸前設有一間可容納一人的駕駛艙,兩支各重達286磅(約合129.73千克)的金屬機械臂和手指可模擬駕駛員的動作。
據研發人員介紹,“Method-2”的短期用途有工業室內應用,該機器人的電纜在室內將不會造成問題。此外還包括災后清理恢復工作,可將機器人的軀干和手臂安裝在帶有內置式電源的輪式平臺上。
3、IBM機器人植入型傳感器
目前,IBM正聯合美國賴斯大學開發一系列特殊的傳感器,希望能植入到機器人身上來幫助老年人安全、獨立的生活。據了解,安裝這些傳感器的原型機器人就是IBM的MERA,即使是用原型產品,MERA還是可以通過攝像頭來閱讀用戶的面部表情,依靠傳感器來捕捉重要的信號,并且還能夠借助基于Watson計算機的語音識別系統,來判斷老人什么時候需要幫助。
IBM正在開發的傳感器可以監測到老年人日常運動、氣味和聲音,在通過系統分析來判斷老年人是否處在危險的情況下,這樣即便沒有人照看,老年人也因為有了機器人而不用擔心突然發病無人照料的窘境出現。
服務機器人未來發展需注重哪些方面
2016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已進入盲目發展狀態,產品缺乏統一標準,技術含量低,同質化嚴重,很多企業就是在鉆政策的空子撈錢,資本“高燒”嚴重。在資本泡沫與市場隱患下,中國服務機器人該如何發展,未來的發展之路又在哪里呢?
1、傳感器
傳感器是服務機器人的“眼鏡”“耳朵”和“鼻子”。借助傳感器,服務機器人才能獲取到主人的表情、語氣、周圍環境等各種信息。傳感器的精度與集成度,直接決定了機器人認知觀察、空間定位與自主規避策略的選擇和執行質量。今后,紅外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觸覺傳感器、視覺傳感器等類型的精度越來越高,助力服務機器人完成更復雜的任務,提供更好的的服務。
已經開售的Pepper服務機器人,集成了大量的3D傳感器、觸摸傳感器、緩沖傳感器、激光傳感器,能識別,并根據人的情緒做出更豐富的、更人性化的反應。
2、芯片
芯片可以說是服務機器人的“大腦”,承擔著數據分析和處理的任務,進而決定了服務機器人的運算能力、移動性能等。今后,服務機器人性能的提升對芯片的要求將越來越高。高通相關負責人表示,不遠的將來,機器人對芯片的要求將超過智能手機。
2016年12月,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針對機器人領域的運動規劃芯片,將規避物體速度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3、深度學習算法
服務機器人“服務于人”的本質,決定了服務機器人最終將朝著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目前的服務機器人在功能上面臨著諸多瓶頸,比如無法很好的理解人類口頭語言的復雜性,而深度學習算法將改變這種現狀。深度學習算法通過對人腦神經網絡的模仿,使服務機器人不再是一個“固化”的工具,而是一個會思考的貼心“秘書”,更好的理解人類的語言、行動和意圖,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
4、定位導航算法
服務機器人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高效地規避障礙物體。定位導航算法(SLAM)是服務機器人完成路徑規劃的基礎。通過對算法的優化,服務機器人可以在未知的環境中,更好地生成地圖、規劃路線,從而安全而高效地躲避障礙物。
自從谷歌在無人駕駛汽車使用基于激光雷達技術的雷達SLAM算法后,雷達SLAM算法受到了服務機器人企業的關注,該算法具有誤差小、指向性好、聚焦性高等優點,在未來將逐漸成為行業內的主流。目前,優地科技等企業已經在旗下的服務機器人中,已全面采用雷達SLAM算法。
2016年是人工智能發展元年,各類機器人產品層出不窮,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核心技術的缺失使得國產機器人行業比國外相對薄弱,如果產品質量還不過關,那么機器人行業還將如何奮起直追呢?品質是保證,這不僅要求相關行業規范的出臺,更需要企業的自律,自律和他律相結合,才能促進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中國機器人網、騰訊科學、中國智能制造網、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