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大數所、云計算等技術助力智能交通變革

時間:2016-12-2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12月13日于光明日報社舉行的“智能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端對話上,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郭小碚指出了“互聯網+”時代對智能交通提出的新要求。

不到30年的時間,我國的高速公路里程從零發展到世界第一,高速鐵路更是被喻為中國的閃亮名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縮影。中國交通的跨越式發展成就著一個個令世界矚目的奇跡。

“與十九世紀蒸汽機、電機等機械化變革不同,在今天,裝備的更新不會帶來大的變化,但交通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融合,或許會顛覆過去的行業生態,將極大地提高運輸服務的效率,改變傳統業態和發展模式,促進交通運輸服務的升級。”在12月13日于光明日報社舉行的“智能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端對話上,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郭小碚指出了“互聯網+”時代對智能交通提出的新要求。

智能交通須提供更有效的供給

今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應用帶來的智能化,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交通出行方式。比如,ETC得到廣泛應用,提高著我們的出行效率;網約車的蓬勃發展攪動了一池春水,給傳統交通運輸行業的轉型升級帶來全新的課題;高智能汽車研制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

當然,智能交通帶給我們的還遠不止這些——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今年聯合發布了《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這是國家第一次就智能交通發布總體框架和實施方案。

“智能交通體現了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其目的在于提高交通運輸整體效率。”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副司長鄭劍看來,現代交通運輸體系要有“四化”,即網絡化布局、一體化銜接、智能化管理體系和綠色化發展方向。要依托互聯網平臺,構建更能適應市場需要的智能交通體系,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質量和效益,從而提供更有效的供給。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副司長袁鵬認為,技術創新是智能交通的核心,新的消費需求可以通過新一代的信息技術保障和實現,人與貨物運輸也可實現精準對接,“在技術驅動下,交通向著綜合方向發展,需求不斷被創造或提升”。

智能交通核心是信息技術的應用

交通事業快速發展,無不與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密切相關。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李曉松認為,交通作為服務行業,要通過全面的科技創新來引領行業發展,而不僅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在四川成都T361路公交車上,駕駛員右前方安裝有車載機,上面顯示著公交站點、時間和車速,并會在車輛行進過程中即時提醒“準點或晚點、提前多少分多少秒”。據了解,這是一輛“準點公交”,其核心是智能調度系統和GPS虛擬點技術,可為駕駛員提供開車途中需掌握的信息,以便調整行車速度,保證準點。

“智能交通核心是信息技術在交通上的應用,即智能交通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變革,自然會影響到智能交通領域。”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院長陳艷艷說,智能交通的創新要體現在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學科交叉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跨界融合創新等方面。

在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秘書長關積珍看來,智能交通的發展還需要協同創新,智能交通的創新靠單一的模式或單一的企業創新難以現實,一定要產學研用結合,跨企業、跨領域進行合作創新。

在跨界合作中,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王笑京認為,智能駕駛、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新技術,就像“雙刃劍”,在改善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風險。因此,在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些新技術時,也要思考如何趨利避害。比如注重數據安全問題,尤其是數據使用要有規則,要保證國家的信息安全和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等。

智能交通將改變城市的組織模式

“我們不能在探討這些高大上的技術時忽略最基礎的工作,比如我們一些城市道路上的標線可能都沒做好。”關積珍指出。

在北京等大城市,最擁堵的地方是醫院、學校。實際上,這些地方擁堵并不僅僅是交通本身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對違章停車執法視而不見,或者城市規劃本身不合理。

“像網約車等共享模式雖然可以帶來城市交通的變革,卻并不能緩解交通擁堵。緩堵是要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需求,改變整個城市的組織模式。”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看來,智能交通需要有更具想象力的產業創新空間。

郭繼孚認為,當前,技術進步的背后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全過程、全方位的智能化是未來交通系統最主要的方向。新技術在交通產業的應用中,跨界、協同的特征越來越明顯,智能交通的發展孕育著產業的變革,同時也為城市管理帶來全方位的挑戰和機遇。

更多資訊請關注軌道交通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