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謝建民也在論壇上指出,“深圳機器人全產業鏈進一步完善,市場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行業應用進一步深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將繼續增大。”
成功的關鍵:面向3C產業的場景創新
深圳作為創新之都,深圳機器人產業在這兩年的發展有目共睹,深圳機器人產業產值從2014年的480億,到2015年的630億,再到2016年的遠超700億,深圳一步一個臺階,創造出了又一個戰略新興產業。
對于深圳機器人產業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績,畢亞雷認為深圳龐大的3C產業功不可沒。畢亞雷說,“從深圳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數據及特點可以發現,除了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和系統集成之外,作為機器人產業的基礎工業和最大的客戶產業,3C產業已經成為深圳發展機器人行業的基礎,也是哺育產業成長的肥沃土壤,因此,基于3C產業,面向3C產業的場景創新,是深圳機器人產業最大的創新機遇,也是深圳機器人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這種場景創新是面向實際需求的解決方案,在適用技術和先進性的保障下,實現價值最大化,降低客戶體驗成本,提高客戶服務效率。”
畢亞雷還指出,一方面3C產品的智能化發展,讓越來越來的企業進入機器人領域,另一方面,3C產業的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也使得3C產業成為深圳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場景。基于3C產業的產業創新,已經培養了一大批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等領域的優秀企業,比如占全球市場份額達70%的大疆,成為大國重器的大族激光、走上春晚實現價值飛躍的優必選、得到行業肯定和資本青睞的“中國最牛停車機器人”怡豐自動化……
“關燈工廠”未必好,我們需要合適的自動化
說到深圳的3C產業,說到3C產業的智能化生產,富士康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早在2011年,富士康掌門人郭臺銘就提出了“百萬機器人計劃”,盡管這個計劃進行得非常不順利,但不可否認,富士康的機器人應用仍然具有行業領導作用。但是,在今天的論壇上,富士康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總經理戴家鵬博士卻不是來講富士康工廠的機器人應用,而是想談談智能制造和工業4.0的基本功。
戴家鵬認為,中國制造業當前面臨的挑戰是大而不強、質量技術水平不高,資源使用率低,環境污染,結構不合理,缺少國際競爭力,信息水平不夠高,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離不開工業4.0,也就是中國制造2025,通過工業機器人最終幫助制造業實現智能制造。
德國人為什么要提出工業4.0?戴家鵬說,是因為德國制造業面臨的困境:毛利減低,競爭劇烈。中國制造業目前也存在同樣的狀況,并且未來可能還存在一些新的挑戰。戴家鵬說,“工業4.0不只是一個漂亮的名詞,其背后真正的含義是要對整個制造業進行Re-engineering,也就是公司轉型,內部整頓。雖然也有人把這當成新技術、新工具的代表,但最核心的是要在制造業內容進行一些調整。”
因此,工業4.0并不是只需要將工業機器人、物聯網、納米科技、快速制造、無人駕駛車等新技術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是整個制造業生態的調整,所以要順暢實現工業4.0,智能制造的基本功要做扎實。
戴家鵬表示,智能制造的基本功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精益化,制造制程有沒有效益,是否足夠合理化,不是把機器人丟上去就是智能制造;二是數據化,數據是智能的基礎,有了數據才能進行分析,進而根據分析結果進行控制,然后才能進行顯示,這是未來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礎;三是物聯化,自動化設備、化機器人、傳感器、控制器等跟自動化相關的零件,首先要把他們連接起來,才能達到數據的正常傳送;四是柔性化,為什么用機器人,就是因為機器人可以達成柔性制造,一方面可以同時做不同的產品,另一方面,隔年再換產品時,大部分設備還能重復使用,維修也更方便。
目前3C產業面臨的挑戰是產品越來越小,越來越密,并且導入的時間要越來越快,短期內大量生產,更重要的是短期內停止生產,挑戰及競爭更大。因此,我們需要重塑智能制造,制造企業也會考慮投資回報周期,產品品質要求,工人工作品質,這些要素決定了企業需要的自動化程度。戴家鵬強調,我們需要合適的自動化,高科技的自動化,所謂的“關燈工廠”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哪些企業愿意為機器人買單?
深圳機器人產業全國聞名,亮相春晚的優必選機器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們是一家機器人企業,他們制造機器人的生產線也需要進行機器人改造,但是,他們最終會選擇采用機器人進行改造嗎?這里先留一個懸念。
作為制造大國,中國的很多產業都面臨用工難、招人難的問題,根據數據統計,中國實施計劃生育以來,90后出生人口的絕對數量比80后少了百分之三十左右,00后比90后少了百分之二十左右,中國勞動力市場正在逐年遞減,機器換人勢在必行。
那么,大部分企業都會進行機器換人嗎?確實,很多工廠都需要機器人,怎樣才能讓機器人用起來,滿足企業的需求?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許禮進認為必須要讓企業使用機器人之后,省人又省心,這就必須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經濟性,機器人系統改造及運行需要多少錢,多久能回收成本,往往決定企業會不會用機器人。許禮進說他總結了一個經驗,如果兩三年內能回收成本,老板一般閉著眼睛就上了;要三到六年才能回收成本的,老板會選擇性地上,會考慮是不是還存在質量問題、效率問題;六年以上,老板一般會放一放。二是技術上,目前工業機器人才起步,仍處于培育期,機器人在技術上還達不到用戶的某些要求,因此需要產學研一起攻關技術難題。三是文化和體系,目前國內制造業還沒有很強的意識要上機器人,包括使用機器人所需的人才也很欠缺。
許禮進表示,隨著機器人成本降低、技術成熟、人們觀念的形成,機器人行業會不斷發展壯大,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也會像汽車、手機一樣普遍使用。
為進一步鼓勵深圳市機器人行業創新、產業發展壯大,促進產學研合作,加快高科技成果轉化步伐,論壇上還評出了2016年深圳機器人行業風云人物、深圳市十大機器人企業、十大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企業、十大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機器人行業技術創新獎等獎項。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