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這個稱謂在中國人讀來,五味雜陳。有人讀到的是成就與輝煌,更多的人慢慢品味到不安與焦慮。
過去的20年,中國作為世界新興制造業大國,光環加身卻沒有時間沾沾自喜。時代的快速變遷和工業革命的滾滾車輪,蕩滌著每個角落,迅速而又深刻地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
轉型圖存,成為巨變中不變的主旋律。不僅制造業如此,曾經風光一時的傳媒業等許多行業和領域,亦是如此。
制造業新貴
大疆無人機,中國制造業的新晉“網紅”,在過去兩年里“火到沒朋友”。
創始人汪滔十年前在宿舍創立的公司,如今已成為全球消費級無人機行業的龍頭。一種打開包裝即可直接使用、無需配置的四軸無人機,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大量的擁躉。
一個企業新秀,收獲了鋪天蓋地的贊美,也夾雜著爭議。有評論稱大疆中國是第一家領導全球技術革命的企業,和阿里、小米這些科技巨頭相比,大疆主要依賴的并不是本國而是亞洲以外的市場。
某種程度上,大疆的成功給世界帶來的沖擊,已超越這家公司自身所取得的成就。人們更在意的是,大疆的成功顛覆了外界對于中國制造的固有印象。
在大疆走紅全球的同時,東莞的很多工廠的車間里,一場“機器換人”的革命正悄然進行。
東莞東城勁勝精密的新廠房里龐大的數控機床旁邊,總有一個身穿“藍色衣服”的工業機器人,五花八門的手機外殼到了“他”這里,都能準確地被識別,并被準確地放在相對應的工序上。因為“他”的加入,一條生產線可以同時生產9個不同品牌的手機。
像勁勝精密這樣用機器人參與或替代人力的車間,在東莞還有很多。2014年下半年,東莞在廣東省第一個提出“機器換人”政策,鼓勵企業引入工業機器人設備,引導和推動企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
政策的出爐讓這場“車間革命”迅速蔓延,一年之內,東莞市“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申報項目就有1000多個,而東莞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完成2000個“機器換人”項目。
和大疆這個初出茅廬的新秀相比,東莞是老牌制造業之都,并曾經享受傳統制造業紅利多年。但在時代的浪潮面前,無論是新秀還是老姜,都只能作出同樣選擇:創新和轉型。
危機遲早要來
即便沒有東莞政府的鼓勵政策,不少莞企也已自覺行動。畢竟在勞動力成本連年攀升的當下,工業機器人的出現,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利潤空間。對企業而言,這在眼下是利潤多少的問題,在長遠則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中國制造業,面臨同樣的問題。
1997年,當南方都市報呱呱墜地的時候,中國制造業在積蓄了多年能量之后,開始嶄露頭角,聞名全球。
隨后十多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加入WTO,大量外資涌入中國,數以萬計的外資與合資企業以及臺資、港資企業在此聚集,中國成為世所周知的“世界工廠”,也讓“MADEINCHINA”紅遍全球。然而令人尷尬的是,無論是“世界工廠”還是“MADEINCHINA”,在描述中國制造業領跑全球的同時,也成為山寨和廉價的代名詞。
普遍觀點認為,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制造企業比例很低,諸多行業的對外技術依存度超過50%,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很多是無自主品牌、無自主設計、無核心技術的“三無”產品,僅靠代工生產來賺取微薄的利潤。
媒體熱衷于以芭比娃娃和iPHONE來舉例,世界上大部分芭比娃娃都由中國制造,以10美元一個的售價來計,有該品牌的美國獲利8美元,而中國企業只能拿35美分的加工費。一部售價為649-849美元的iPhone6裸機,富士康僅有4美元利潤。
雖然長期處于國際分工鏈的末端,在廉價勞動力、土地、能源等低成本的支撐下,仍然讓很多中國企業賺的盆滿缽滿,實現快速發展。然而在曾有的有利因素逐漸喪失之后,中國制造業的危機已經顯現,這種危機已不是賺多賺少這么簡單。
曾有專家表示,中國制造業產品技術跟不上市場發展,危機早晚會來,供給方面要素已不能改變,如果滿足需求方面的要素再不改變,中國制造過不了幾年將會消失,中國制造業可能面臨的空心化危機也并非危言聳聽。
事實上,2014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危機已愈演愈烈,不能說是哀鴻遍野,也已一片狼藉。危機之下,不少制造業企業倒閉關門,其中不乏往日巨頭,而經濟學界也有頗多預測:實體行業新一輪的破產倒閉潮已經來臨,未來幾年,制造業倒閉潮恐將呈現集中爆發之勢,行業大洗牌不可避免。
中國智造胎動
反思這次危機,無論是決策層、產業界,還是學界,所擔憂的已不只是產業發展受阻、經濟增速放緩的問題,而是對之前高速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有了更深的認識。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曾強調,我們這么大的國家,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我們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但不是什么東西都可以引進,關鍵技術要靠自己。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指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已成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2014年底,“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首次浮出水面。2015年5月19日,被譽為中國工業4.0規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正式出臺,明確提出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大力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對于“智能制造”,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認為,用工難、用工貴問題已成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難題,人工成本高企導致部分企業通過“機器換人”降低成本,從長遠來看,這是中國制造尋求新比較優勢的必然趨勢。
各種轉型紛紛上路,有的已行至途中。格力早在2012年開始就著手于“機器換人”政策,啟動了“自主研發機器人”的高端戰略。美的在2011年也引進了提高生產效率的機器人。
任何轉型和革新都要面臨陣痛,在廣東率先推出“機器換人”政策的東莞,實際推進就并不順利,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雖然有不少企業有主動革新生產技術的愿望,但也有相當多的企業,并不想做出嘗試。有的是觀念未能轉變,更多的是不敢換,“企業要資金周轉,上馬工業機器人需要一大筆投入,可能會影響資金鏈穩定,機器人上馬短期不能變現,企業就不一定敢換”,東莞市經信局有關人士說。
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的改朝換代,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工業機器人代替傳統工人,直接后果便是大量勞動力富余,這個問題如何處理,牽動的是全社會的穩定。
“‘機器換人’某種意義上是對企業有利但對社會有負面作用的政策”,丁力認為,大量勞動力人口會在機器換人過程中被擠出原有產業,造成中短期就業困難,需要全面而慎重地考量。
中國制造的轉型,關乎國家命運,企業和產業在價值鏈從低到高的躍升,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實質上就是推動大國崛起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