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程院,有近1100名院士(含外籍院士)的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不僅參與著相關諾貝爾獎項的提名和評審工作,而且也深度介入著各國工業制造的轉型升級過程。
在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記者專訪了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副院長MagnusBreidne,以世界上最古老也最開放的工程科學院的視角,談到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觀察,以及對智能制造與環境、發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能力,還有對各國相互合作前景的解讀。
中國有機會從工業2.0直接升級到工業4.0
記者:您對中國制造企業有相當多的了解,怎樣評價中國智能制造目前的發展狀況?
MagnusBreidne:第一,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所以中國智能制造的具體情況取決于具體所指的哪個領域以及哪個地區。但是總體上來講,中國在這一領域發展迅猛。所以我認為中國或許有機會跳過一代,從工業2.0直接步入工業4.0,實現快速的、躍進式的發展。誠然,當前中國智能制造領域不可避免地會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對于任何國家來說,達到高度智能化的制造水平都不會那么輕松。目前來說中國發展得很快,方式也很正確。
智能制造將與綠色制造相得益彰
記者:談到制造業時,其實離不開的另一個話題就是環境保護。您認為各國都在進行的智能制造升級,會對環境保護這個世界性難題的解決帶來什么轉機?
MagnusBreidne:智能制造可以提升綠色制造水平,首先智能制造這種技術本身就能夠更加節省資源以及燃料,通過智能制造的方式,生產過程中可以消耗更少的稀缺資源和能源。當在實施產業建設的時候,人們會同時建造例如風電一類的設備,讓后續的生產過程更加節能化,所以這也是一種用更少的能源制造節能生產設備的做法。因此顯然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記者:智能制造在哪些方面能夠幫助循環經濟的發展?
MagnusBreidne:智能制造為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帶來了可能,當你使用更少的能源,更少的資源時,我堅信這些新的商業模式一定是綠色的、可持續的,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認為智能制造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這兩個方面息息相關。
數據能力決定能否占據智能制造轉型優勢
記者:以您的觀察,中國在發展智能制造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MagnusBreidne:所有國家在向這個方向努力時都會遇到很多問題,新型的智能制造主要關乎于新的商業模式,人們首先要習慣它,要明白如何使用網絡世界,所以這主要在于學習,是個不斷學習、實踐并試錯的過程。聰明的人會占優勢,因為他們把好的想法與生產結合起來,利用消費者的數據,以及裝有傳感器的機器獲得的數據,所以你必須要能夠消化處理這些數據,“操縱”這些數據,得到所需要的信息。這就是智能制造的過程,大家都在努力向這個方向邁進。
標準化程度將極大影響智能制造領域的合作
記者:您認為在智能制造升級的過程里,各國相互合作的前景如何?
MagnusBreidne:我認為合作一種對話形式,雖然有時會遇到面對面的競爭,但并不一定總是這樣。類似于標準化這類事情,就可以促進共同合作,然后形成雙贏的局面。由于有了標準化,當你生產出產品時你可以和其他國家的東西配套。同樣對于消費者來說,無論買中國的東西還是德國的東西,或者是瑞典的東西,消費者可以因為有標準化而更容易做出購買的最終決定,因為在購買后依然能匹配本國的設備。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