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在遼寧省沈陽市渾南新區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里,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潔凈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從沈陽出發,走向世界。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成立16年來,新松機器人憑借體內的“創新”基因,奮力搶占智能制造業的戰略高地,同時為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給出“新松方案”。
將創新融入企業的血脈
從美國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到德國的“工業4.0”,從“數字印度”的提出到“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競爭的時代已經來臨。
“中國制造”開始登上世界中心舞臺,競爭力從何而來?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創新”驅動是新松快速成長的基因,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給出自己的觀點。
目前,新松擁有700多項國家專利,取得幾十項軟件產品著作權,制定了十多項國家及行業標準,2015年全年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共25項。智能講解、送餐等服務型機器人技術領先,應用廣泛;自主研發的復合型機器人批量應用,國際首創;國內首創的潔凈機器人,打破國際壟斷;移動機器人進軍電商領域,開展智慧物流……
隨著不斷的創新發展,如今的新松,生產制造已經不再是核心,企業將80%的人力、資金等資源集中到研發和設計上。“在全國我們有3400多人,研發設計團隊的人數有2800多人。”曲道奎說。
“創新不是簡單的一個研發過程,一定要把創新鏈打通。”曲道奎說,在全新的企業經營架構支持下,新松著力打造集物流、倉儲、智能制造于一身的全產業鏈企業,從單一產品設備的提供者,向系統方案解決商轉變。
單純將“中國制造2025”規劃理解為產業轉型升級是不夠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創新是必由之路。11月28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接受新華網專訪。
瞄準中高端市場樹立中國品牌形象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品牌已成為制造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象征。作為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品牌建設將促使中國制造由“量變”到“質變”,實現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
以“創新、規模、全球化”為關鍵詞,新松將目標定位在中高端市場,并在國際市場樹立起中國智造的品牌形象。
只有放眼全球,才能走得更遠。
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脫胎而來的新松,2007年一舉拿下通用上海公司的訂單,并將新松公司納入通用汽車的全球采購平臺,產品批量實現出口,震驚業內。
“寶馬、通用、福特、施耐德這些國際知名企業都已成為我們的重點客戶,表明新松不斷向中高端市場邁進,樹立中高端品牌形象。”曲道奎認為,“企業要通過創新獲得核心競爭力,通過規模形成品牌,通過全球化獲得品牌影響力,才有可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面對新一輪競爭,新松已經開始實施“四輪驅動”戰略,從內涵式增長轉向“內生+外延”式發展,在產業鏈的縱向布局和并購重組的橫向擴張兩方面同時發力。著力構建“2+N+M”模式,在全國設立N個區域性公司,下面再建立不同的子公司,完善網絡化市場服務格局。
以機器人產業助推中國智造轉型升級
取貨、搬運、裝配、檢測、成品入庫……占地1.5萬平方米的偌大車間里,機器人在幾個工程師的指令下各司其職,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數字化智能工廠”里,正“用機器人生產機器人”。
“過去拼體力,現在比智力。”曲道奎說,機器人已經成為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的最重要支撐,“在國際工業制造的舞臺上,我們實際要比拼的是企業智能制造的能力”。
在曲道奎看來,機器人不僅是高技術產品和擁有巨大市場,同時它又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撐手段,在沈陽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實現智能轉型和制造模式變革中起著重大作用。
今年2月,新松與施耐德電氣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建立智能制造的生態系統和服務平臺,首先圍繞遼寧老工業基地百余家企業提供快速轉型和升級服務,進而面向國內其他省區企業提供服務。
“新松作為一個機器人企業,重要的是要解決如何在工業4.0或者叫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通過機器人技術、智能裝備,實現整個制造業的快速轉型和升級、改變制造業的發展模式。”曲道奎說。
如今,新松已經是全球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廠商之一,機器人銷往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新松在智能制造時代的探索仍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