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康尼,很多市民會覺得很陌生,它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乘坐的地鐵上的門就是康尼制造的。發展軌道交通的康尼機電,是以機電一體化為核心的民營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被國家發改委授予“國家高科技產業化示范工程”得稱號。
康尼機電在2014年開始推進機器換人,目前已完成20多臺套的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的投入,節省了40個人工崗位,產生年效益500萬元,一線生產效率連續三年翻倍增長。目前尼康智能制造新模式的項目投入是1.45億元,其中核心設備占6000多萬。在門板玻璃涂膠、門板拋光、以及鈑金和焊接等多方面康尼都實現了機器人自動化生產,這些給康尼在智能制造方面帶來諸多益處,并且對工廠的提檔升級和轉型起到了很大作用。
據了解,在以往的玻璃粘接環節,使用的聚氨酯材料,其揮發性會造成空氣中有毒物質的散發。為了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現在用涂膠機器人代替人工進行玻璃的粘接,這樣不僅使員工有了更好的工作環境,還為康尼每年節省價值50萬的材料費用。
康尼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文明告訴記者,“就康尼的鈑金機器人工作站而言,當時的硬件投入是180萬,通過整個產能的優化設計,目前在這個工作站里節省了9名熟練的高級工。”除此之外,工廠的自動化還使產品質量進一步穩定、產品產出效率進一步提高、員工的健康得到進一步保障。
據悉,康尼從2006年開始便提出一個比較遠景的目標,要站穩國內、跨入世界、躋身世界一流。此后,康尼始終以戰略引領的方式來開展公司的各項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活動。
在最近一輪的規劃當中,康尼提出了工廠智能化的目標,也進行了規劃的制定,形成“康尼制造2025”規劃。這個規劃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執行工信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在2016—2018年基本實現智能工廠,并且預計到2018年,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將使康尼效率上升30%,質量可靠性上升20%,研發周期降低30%,能源損耗降低10%;第二步是到2020年能夠實現產品的全球同步設計;第三步是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廠智能化和整個企業的智能化。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康尼機電為公交廠的公交車制造了電控電動塞拉門,這種門取代了公交原來氣動門,具有防夾和提升隔聲的能力。這些公交車預計很快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