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沖床企業是啥樣?油乎乎的、聲音大到說話要喊……“那是以前的傳統沖床,現在我們做的‘伺服沖床’完全不是這樣。”來到江蘇無錫宜興金沃工業園,金沃沖床車間里懸掛著祝賀“3300噸伺服沖床投產”的橫幅,總經理金玉宏有點“雙喜臨門”之感:一方面是技術“噸數”的新突破,另一方面是剛剛在上海工博會上獲得2億到3億元的意向訂單。
2億到3億元?到底是2億元、還是3億元?這樣的疑惑里,實際上是金玉宏的雄心。他賣的不僅是動輒上千萬元的伺服沖床,而是包括沖床在內的整條生產線設計,“變身”成為零部件智能生產線的集成商。而意向訂單里,有些訂單目前只包含了沖床,而后續的生產線設計及數據服務上均有潛力,訂單額極有可能伸展。
從展會上斬獲訂單是結果,而十年前的一次展會則是開端。彼時做傳統沖床,金玉宏也多次參加展會。在北京的一次工業展上他看到日本的伺服沖床,用數控技術鍛壓出零部件,當時就“大吃一驚”:做傳統沖床設備,早晚被淘汰。于是十年來,這家企業致力于“自我革命”,一心研發基于數控技術的伺服機床。跟著客戶參觀國際先進制造企業、拉朋友做天使客戶、給職業學校試用教學設備……“十年磨一劍”終于完成了“涅槃”:技術上,金沃沖床能鍛壓“兩絲”薄的新材料;規模上,如今已成亞洲最大的伺服沖壓設備制造商。
從“大吃一驚”到“亞洲最大”,按說可以有個“心靈舒適期”了,然而市場新需求啟迪著企業發展新思路——物聯網上場了。金沃的客戶大多在汽車生產、家電生產業:上海大眾、一汽集團、長安汽車、韓國三星等,主要買去鍛造汽車零部件。其中一些客戶希望,能不能一并把生產線配齊了?由此,金沃走上整合之路,研發了機械臂,加入傳感器、機器人技術等,“根據客戶需求,做生產線的設計與集成,依托物聯網技術把這些設備智能化地連接起來,”自動化部的工程師劉洋說,汽車座椅工廠一條生產線原本要用13人,每天生產1萬件,而智能化生產線上馬后,無人操作每天生產1.5萬件。
智能化生產線集成商還不是最終目標。這家企業一次次品嘗到科技的甜頭,現正啟動制造數據的運用。“其實也是客戶需求,”金玉宏說,客戶最遠在新疆、內蒙古,大型設備最怕就是工人不會用、維修成本高,用物聯網技術遠程診斷就成為必需。而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可最大程度提前診斷,讓企業提高設備運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