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八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舉辦,引爆了一場“科技盛會”。其中,各類智能機器人更是成為焦點中的焦點。而在不久前,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的召開,也使機器人產業備受關注。
在科技改變世界的當下,機器人產業被視為改變世界的“鑰匙”。但記者了解到,在汕頭,智能機器人的運用仍然較少,成熟的機器人產業鏈仍尚未形成。而人才的缺乏,正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要素。
人才因素,恰是智能機器人產業之“魂”。汕頭目前的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如何?如何通過招才引智,推動這一產業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本地企業轉型升級遇“人才之困”
汕頭樂博士教育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汕頭澄海區。原是玩具企業的樂博士在5年前就尋求轉型,從一般積木玩具企業升級到生產智能教育機器人的企業。
“玩具行業的同質化競爭,為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帶來很多方面的制約。為使企業能沖破制約瓶頸,轉型升級就是出路,必須往更高端的產業發展。”企業總經理蔡立鶴告訴記者。
傳統企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往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說起來就是一句話,但實際操作卻有諸多不易。這一點,蔡立鶴感觸最深。
“當時,媒體經常報道國家工業應從‘制造大國到創造大國方向發展’,要做創造大國,科技必須先行。”受這些報道啟發,蔡立鶴很快想到,如果能把積木玩具轉變成科技教育產品,二者的疊加肯定會產生更高的附加值,“于是,就萌生了向教育機器人方向發展的想法。”
作為模具專業出身的企業,蔡立鶴決定傳統積木玩具以老品牌“萬格”繼續發展,教育機器人產品重樹“樂博士”教育品牌予以區分,公司經濟總部根植澄海本土,并在廣州設立“機器人實驗室”。
轉型艱難,更重要在于人才的緊缺,特別是在智能機器人這方面。
由于沒有找到合適的智能機器人產業人才,企業轉型及發展十分緩慢。直到2014年,蔡立鶴偶然看到汕頭大學工學院教授范衠獲人才獎方面的報道,竟有“如獲至寶”之感。通過微信朋友圈,他找到了范衠教授的聯系方式,在洽談中與范教授一拍即合,一路“相伴”至今已有兩年時間。
智能制造行業缺乏高級人才
這家汕頭本地企業對智能機器人產業人才的渴求,只是汕頭這方面人才緊缺、“求賢若渴”的一個縮影。
根據汕頭市印發的《汕頭市智能制造(2015—2025)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汕頭總體制造產業與國際同行業相比整體仍處于低端水平。從全省來看,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與省內其他電子信息產業發達地區對比,汕頭市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省占比較低,企業總體創新能力不強。
《方案》指出,雖然汕頭智能制造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開發人才及高級復合型人才仍然缺乏,高職稱、高學歷的人偏少。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僅占汕頭市人口的3%左右,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僅占人才總量的0.3%左右,高級職稱的比重僅占2%左右。
“缺人,是很重要的制約因素。”汕頭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汕頭市在吸引電子信息產業高端人才方面遜色于珠三角地區,珠西一帶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得較快。而人才的缺乏也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目前汕頭在智能機器人方面的運用較少,成熟的機器人產業鏈尚未形成。”該負責人表示,目前澄海玩具在往智能機器人方向發展較快,澄海也將立足當地產業特點,推動玩具智能化的步伐。
該負責人還表示,未來汕頭將在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方面發力。對此,《方案》中指出,依據汕頭市傳統產業發展對行業專用機器人的迫切需求,將加快發展機器人、自動化設備所急需的基礎零部件、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產品。
與專家合作填補企業發展缺口
與更多缺乏人才的本地企業相比,蔡立鶴的企業可謂是幸運的。在與范衠教授開展合作之后,企業的轉型升級有了明顯起色。
“范衠教授曾在丹麥有過教學經歷,進行包括機電系統設計自動化、智能機器人、計算機視覺等方面的研究,在機器人硬件方面的開發有堅實的基礎。而丹麥正是一個機器人發展比較迅速的國家。”蔡立鶴說,“可以說,這與企業發展的需求非常吻合。”
EST教育機器人的研發,成為兩者合作的第一個項目。這種教育機器人在國內技術門檻較高,也是一種較為高端的機器人。除了這個項目,目前雙方還有四個項目在洽談合作和立項之中。
雖然與范衠教授的合作填補了蔡立鶴的企業在智能機器人硬件上開發人才的缺口,但軟件開發人才的缺乏,仍制約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汕頭在智能機器人人才短缺方面較為突出,特別是教育圖形化編程軟件的開發人才幾乎為零。”蔡立鶴告訴記者。
為此,蔡立鶴通過范衠教授,引進了廣東省杰出青年、國內IT技術頂尖人才、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黃翰教授,作為企業的科技特派員。與此同時,依靠澄海總部與廣州實驗室兩地的互補優勢,企業通過組織兩地交流活動、互派研發人員輪崗工作等措施,尋求更多在廣州實驗室工作的研發人員扎根澄海總部的機會,以此發展壯大澄海總部的研發部。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