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啟幕的2016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可謂萬眾矚目,國際國內頂級專家、省市有關領導到場,報紙、電臺、電視、網絡各路媒體記者云集,朋友圈幾乎被這一盛會刷屏。其實,早在幾個月前,作為東道主的濟南就已經受到各方關注。有媒體評價稱,濟南借勢2016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率先對接“德國工業4.0”。
此前,濟南對德國青睞有加的消息就被大家熟知。除了歷史文化淵源、經濟往來頻繁的原因外,濟南主動開放對接的具體行動也是促成此次國際盛會的重要原因。尤其近年來,濟南提出“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城市發展目標,推進“中國制造2025”對接“德國工業4.0”,成為濟南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實施開放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激發了濟南加快智能制造業創新與升級的熱情與動力。
從幾個細節可以看出濟南開放發展、尋求突破的真誠姿態。2013年,濟南曾在德累斯頓設立了產業辦事處,雙方先后多次合作。今年,又在德國斯圖加特成立了中德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中心,與德國的德中經濟聯合會建立了經濟合作關系。而這兩個開放紐帶的促成都與濟南市委主要領導的親力親為分不開,也與全市有關部門、相關企業積極謀求合作的實際行動分不開。此次國內智能制造最頂級的盛會能花落濟南,也是活動相關方對濟南前期努力的認可。
在開幕式上,除了專家學者外,更有不少該領域的企業家。一位濟南土生土長的物聯網企業負責人對此很有感觸。他所在的企業是中國第一批加入物聯網領域的企業,1/3產品份額投放在德國,成立5年來,企業每年增長速度保持在50%以上,目前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希望借助此次機會尋找更廣闊的市場。當然,這個盛會的目標之一也在于此。在會議現場,有不少高端企業直接帶著自己的產品來到現場展示,他們早在確定大會召開時就報名參會,最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借助這個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給自身尋找更多機遇。
參與高規格盛會,企業家嘗到甜頭、有了盼頭,作為東道主的濟南也收獲頗豐。以去年11月在濟南舉行的2015中國智能制造國際高峰論壇為例,來自世界各國的700多位科學家、兩院院士、政府智囊、產業精英碰撞出制造領域的火花,不僅推動深化了中國智能制造和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同時也為濟南智能制造帶來全新的理念和視角,讓世界看到了濟南發展智能制造的深厚工業基礎和科技底蘊。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前中國制造業正遭遇轉型期的陣痛,借助“中國制造2025”抓住“智能制造”的話語權,如何助力本土制造業崛起?面對制造業領域的短板問題,濟南從不避諱。前不久,濟南市提出建設現代工業體系的目標,到2025年達到規模以上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0億元。為此,濟南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等產業的發展,努力打造“濟南智造”品牌。此次借助主辦這一國際盛會,更是希望優化濟南智能制造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使先進制造業成為推動濟南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如果說,“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在過去還只能是遙遙相望的話,那么如今“2025”已經在濟南碰到了“4.0”的指尖。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