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迪賽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迪賽納”)2號生產車間,智能裝備部的技術人員余曉杰正熟練地操作著機械臂,抓取傳送帶上的物料送往下一生產環節。
熟練的操作讓人很難想象余曉杰是一名95后。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位老板口中“機器人調試No.1”的年輕人,原本攻讀的是室內設計專業。如今,經過不斷地摸索嘗試,余曉杰已能熟練操控安川、華數、埃福特、起帆等多種品牌型號的機器人。
在迪賽納其他車間也隨處可見操控調試機器人的90后。隨著人口老齡化與特殊崗位招工難等問題逐漸放大,通過“機器換人”改造生產線,已然成為許多企業轉型升級的首選方式。
迪賽納只是南海傳統五金行業智能化改造的一個縮影。作為以鋁型材、傳統五金、裝備制造業聚集的城市,體量龐大的南海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工業生產線改造與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
而在一周前,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在南海揭牌成立。隨著政府政策與市場導向的不斷推動,該中心的成立瞄準南海雄厚的制造業基礎與巨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缺口,無疑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轉型升級與工業生產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奠定堅實基礎。
拒絕流水線生產與機器人“共舞”
迪賽納的產車間,一臺新型的沖壓機器人由于所產品臨時變更,需要變換生產模式。在收到車間同事的請求后,余曉杰第一時間趕到這里,對該臺機器人的程序進行重新調試。
在迪賽納智能裝備組的研發部門,像余曉杰這樣的90后技術人員大約有20人,占到了整個部門人數的20%以上。
90后“進軍”工廠的現象不僅發生在迪賽納,在佛山,不少的90后開始對工廠開始改觀,選擇成為佛山眾多制造業企業的一員,而吸引他們的,正是自動化流水線上的一臺臺工業機器人。
談起自己的工作,余曉杰認真的說:“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對生產車間里的機器人進行調試和維護,根據不同的產品生產要求,對機器人的動作和對應模具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機器人廠家派駐的工程師對接。”
然而在1年前,從廣州某中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畢業的余曉杰,還不了解所謂的工業機器人,“畢業后,自己并沒有從事室內設計相關的工作,而是在朋友的影響下開了個手機店。當時雖然能賺到些錢,但自己卻對此不感興趣。”后來,通過自己對機器人的了解以及在父親的建議下,余曉杰選擇進入工廠工作,與工業機器人打交道。
“第一天面對著靈活且頗具科幻感的工業機器人,就點燃了自己學習和工作的熱情。能夠整天與這些機器人打交道,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在工廠工作的決心。”余曉杰認為,隨著社會逐漸老齡化,勞動力缺乏,導致工廠招工困難,而工業機器人的出現恰好能夠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與機器人一起工作,這種在科幻電影里才能看到的情景,正逐漸成為現實。”
通過遙控板和代碼指令操控先進的機械臂,完成沖壓、焊接等高難度動作,這些在余曉杰看來是再熟悉不過的工作場景,卻足以令身邊的同學和朋友感到十足的羨慕和好奇。
“我經常把自己工作的場景錄成視頻給朋友們看,不少人還會追問我是否還有相關的職位空缺。”余曉杰認為,對于進入工廠里工作,身邊不少90后與自己有著同樣的看法,“大多數90后不愿意在流水線上進行重復、單調的工作,相反,他們更愿意選擇與機器人相關,且具有挑戰性的崗位。”
“以前總覺得90后,包括自己的兒子,會嫌棄工廠的工作環境,不能吃苦。”余曉杰的父親余傳明是迪賽納某生產車間的主管,隨著越來越多90后進入工廠工作,他對于90后的看法,正逐漸改變,“這群孩子都比較好學,從不抱怨工廠里的環境,而且還經常自愿性地回到車間加班,熟悉那些新進廠的機器人。”
師徒結對補“經驗短板”
向車間內流水線上的老前輩請教,是迪賽納智能裝備組中,這群90后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老前輩都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面對很多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他們都有很多靈活的解決方法。”劉川說。
1991年出生的劉川,也是迪賽納智能裝備組的一員,平時的工作主要是對工廠內的工業機器人及其他自動化設備進行優化設計,在設計和改進的過程中,與老師傅打交道是他的工作常態。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機器人的夾制具設計這一塊,經常需要請教老前輩。”劉川介紹,機器人在沖壓不同的產品時,需要不同的夾制具,“有時候我們自己所設計的夾制具,在實際運用中可能會由于被沖壓件自身結構的特殊性,導致機器人在夾舉沖壓件時不牢固,簡單來講,就是我們設想的夾制具與實際操作不匹配。”在遇到以上問題時,劉川經常會跑到生產車間,與老師傅交流,討教應該如何對機器人的夾制具進行改進。
在與老師傅討論的過程中,劉川也常會反思,“剛開始的時候,自己提出的設備改進建議經常被老師傅否定,而他們否定的原因往往是寶貴經驗的總結,對于自己而言則十足寶貴。”
對于年輕的90后技術人員而言,缺乏實際經驗是他們個人發展中主要的短板。對此,公司鼓勵90后與老師傅以及機器人廠家所派駐的工程師進行師徒結對,促使年輕員工快速成長。“公司還會經常組織我們去參與工業機器人的相關培訓,比如說我們最近剛剛結束了在日本安川機器人廣州培訓基地的培訓。”劉川說。
在迪賽納,像劉川、余曉杰一樣的90后,從現階段來看,與流水線上的普工相比,他們充當的是工業機器人工程師助手的角色,作用更為突出。但對于未來,這群90后對自己職業規劃卻不止于此。
“成為一名機器人工程師需要不斷的積累,特別是在實際工作中,會不斷地遇到新型的機器人和對應的編程軟件。”對此,除了公司提供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外,劉川平日里還會利用業余時間,通過網上在線學習平臺,自學不同的工業機器人軟件編程知識,“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經驗的積累,將來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工業機器人工程師。”
“機器換人”帶動專職崗位招工熱
“90后的員工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驚喜,他們正逐漸成為迪賽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很多企業老板觀點不同,迪賽納總經理胡亞軍認為,90后不僅十分樂意操作機器人,他們在運用掌握機器人技術過程中也十分容易上手。
不過,胡亞軍認為,與老一輩員工相比,90后員工更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和認同。“這也導致他們更傾向于知識型以及具有研發前景的企業,我們在吸納90后員工時,也會考慮通過組織相關培訓等方式,加大工程師與90后員工的溝通交流。”
“我們的合作伙伴涵蓋全球500強企業,同類產品在歐、美市場占有率排第一,他們的需求量很大,這反過來也推動我們通過不斷改造完善生產線,保證產品出貨量與質量穩定的同時,加大產品設計創新的力度。”胡亞軍說。
作為一家設計及生產焊接自動化設備、機器人集成設備、人體工學及辦公用品的企業,迪賽納的五金產品暢銷美國市場,覆蓋了美國幾乎所有大型超市和互聯網電商渠道。
隨著自動化生產線的改造與機器人的大量應用,迪賽納的生產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公司最高峰的時候有3000名員工,而隨著自動化生產線和機器人的應用,目前公司現有員工是500人,未來還會減少到300人,但產值則可以從現在的2億多元增加到5億元,實現翻一番。”胡亞軍說。
事實上,早在2006年,一些與迪賽納合作的世界500強企業便開始陸續派技術人員過來指導工廠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而從2014年開始,迪賽納開始陸續應用機器人,主要包括沖壓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和碼垛機器人。
在他看來,隨著生產線的改造升級與機器人的投入使用,工廠內部員工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也促使很多老一輩員工不斷學習新技術,以適應市場和崗位變化的需求。”胡亞軍說。
胡亞軍透露,迪賽納位于三水的新廠房將于明年投入使用。“在摸索更高效、低成本的生產模式后,新廠房在設計之初便考慮融入信息自動化的基因,目標是使用300臺機器手,打造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車間。”胡亞軍說。
這也給迪賽納招收專職員工帶來巨大缺口。“我們正規劃招收一批年輕員工,當然也包括90后,我們會從工廠生產線改造之初就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培養。”迪賽納相關負責人說,在此過程中,他們也能逐步發展成企業研發部門的人才儲備軍。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