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我國機器人產業漸趨理性

時間:2016-10-2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機器人產值規模達16.4億元,產值增速達55%。全年工業機器人銷量6.8萬臺,占全球銷量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同比增長23.7%。

以“共創共享共贏,開啟智能時代”為主題的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周四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機器人專家在這里分享他們在研發和應用領域的最新成果,近150家全球知名機器人企業帶來了各自最新的商用產品。

細心的人會察覺到,與去年聲勢浩大的場面相比,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似乎多了幾分淡定,意味著機器人產業經過一陣狂躁之后正漸趨理性地“行走”。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機器人產值規模達16.4億元,產值增速達55%。全年工業機器人銷量6.8萬臺,占全球銷量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同比增長23.7%。

近兩年間,幾乎每天都會誕生一家機器人企業,2013年機器人企業數量不到300家,去年底完全意義上的機器人企業已近千家。僅滬深上市公司,涉及機器人概念的就超過50家。超五成A股機器人上市公司去年凈利實現增長,其中機器人、匯川技術、軟控股份等少數幾家企業的凈利潤超過兩億,智慧松德、華昌達、智云股份、向日葵等公司表現尤為亮眼,漲幅均逾100%。今年已披露的機器人概念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業績預告也顯示,業績多有增長,以新松機器人為例,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5%至15%。

此外,格力、美的等傳統制造業企業也在紛紛搶灘機器人市場。全國各地更掀起了一輪建設機器人產業園熱潮,目前全國已建成或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就已超過40個。

但在熱潮之下,我國機器人產業卻呈現出“小、散、弱”的總體格局,似乎在重蹈中國制造的路徑依賴。

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原本機器人這類新興產業意味著可創造更高的附加值,可我國一些新興產業并未獲得高利潤,反而跌進了低附加值陷阱。在一些高技術企業,我國仍然處于價值鏈的弱勢位置上,局限在組裝、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環節,并在繼續支付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沉重代價。

環顧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呼喚機器人,人工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使企業被迫讓機器人挑起勞動力大梁。但過猶不及,任何一個產業再先進,如果沒有尖端的技術支撐,只是靠簡單復制,就會走向其反面,沒有持續生存的余地。

在此情此景下,最焦慮的當屬對機器人產業政策的扶持一浪高過一浪的各地政府。

截至去年,以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城市為首,全國共計有36個城市把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重點發展方向。這一熱潮下,不僅出現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以及核心技術缺失等問題,還滋生了一批靠騙取政府補貼為主要生存來源的冒牌機器人企業,大有劣幣驅逐良幣之勢。

在現有產業格局下,機器人產業對整個經濟的帶動作用還很有限。去年我國機器人銷售量只有7萬臺,一臺按20萬元計,產值才140多億元,除去外資產品占比的85%,國內產品銷售額僅21億元。按此計算,工信部統計的800家機器人企業年銷售額平均不足300萬元。

因此,有業內人士直言,國產機器人產品主要有三個特點,即核心技術空心化、關鍵零部件進口化、高端產品邊緣化。機器人是典型的“三高”產業——需要高技術、高人才、高投入,在不掌握芯片、軟件、控制系統等高端技術情況下,只能做點外殼和組裝。

但市場在呼喚。全球正在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在去年底已達160萬臺,亞洲仍是最大的市場,而我國市場的增速達17%,我國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每萬人49個,市場潛力巨大。

按“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工業機器人銷量的目標,分別為15萬臺、26萬臺和40萬臺。相關數據顯示,今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140億元左右。

基于新材料等技術為機器人提供的發展條件,加上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調整升級,對工業機器人產生了很大需求,而在社會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應用,包括服務業、醫療業上的應用。預計未來十年我國機器人市場將達6000億元。

放眼全球,目前在工業機器人技術領域還是以歐日為主導,尤其以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瑞士ABB最為出眾,被稱為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我國在機器人的核心技術開發能力上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仍需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固然要有追趕的狠勁,更要有追趕的智慧。

機器人產業需理性增長。不比互聯網,機器人產業牽涉產業眾多,投資回報周期漫長。而資本是逐利的,往往是撈一把就絕塵而去。我們需要具有國際引導性、標志性的龍頭企業作骨干,這是機器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核心力量。

為此,財政部7月19日發布的《財政部關于規范機器人產業補貼有關問題的通知》強調兩點:一是機器人產業發展要立足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二是做好財政補貼監管。工信部擬對企業和關鍵產品設定門檻進行規范的《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正在緊鑼密鼓制訂中。

另據報,國家多部委正聯動推進建立我國機器人產業標準、檢測認證體系,首批機器人認證項目已經啟動。我國機器人產業理性、穩健發展的前景可期。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器視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