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機器人2.0: 從“機器”走向“人”的商機

時間:2016-10-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 工業機器人將更為智能、靈巧,更多的服務與特種機器人機器人將走出工廠,走向家庭、醫院、災害現場等更為廣泛的領域,這有可能在未來開拓出數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佳佳”站在北京亦莊亦創國際會展中心南館的入口,貌美聰慧的她無疑吸引了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參會者最多的目光。

作為中國首臺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她能和身邊人頗為順暢地語音交互,視覺識別,并做出頷首、害羞、眨眼等動作和表情。

而就在上屆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來自日本的GeminoidF美女機器人以同樣的方式引起陣陣驚嘆,一年后,中國研制出足以與其媲美的“佳佳”,這說明,在這一領域中國并不明顯落后于國外。

無論是佳佳,還是GeminoidF,都使機器“人”這個概念脫離了傳統的機械形象,從而更加名副其實。

這也正是本屆機器人大會關注的重點:新一代機器人技術發展趨勢與產業應用機會。大會的布展也反映了這一特點: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只占南館的一小部分,剩余部分以及整個北館則是琳瑯滿目的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

在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看來,機器人兼具機械屬性與智能屬性,當前,機器人又正處在一個新舊轉換的大轉折點上:機器人正在由“機器”向“人”轉變,人的形狀、人的智慧、人的靈巧性等正被快速地集成在機器人身上。

國產機器人的機遇

工業機器人將更為智能、靈巧,更多的服務與特種機器人機器人將走出工廠,走向家庭、醫院、災害現場等更為廣泛的領域,這有可能在未來開拓出數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更關鍵的是,在這一轉折點上,中國機器人企業幾乎和國外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已經發展了半個世紀,而在中國的應用只有五到八年的時間,因此中國機器人產業始終無法突破品牌效應,甚至面臨著產業空心化的尷尬局面。

而在轉向新一代機器人過程中,中國有望在這一輪洗牌中破局。

以標準為例,傳統機器人的標準九成以上由國外主導制定,而現在傳統機器人已經高度成熟,即將走完其生命周期,新的機器人正在開始起步,新的標準尚未建立,這為中國機器人帶來了機會。

“在新興機器人領域,我們和國外比一點也不落后。沒有國外已有的標準來指點我們,中國完全有可能在標準上走在前面。”曲道奎說。

為此,中國已成立機器人標準化研發組,曲道奎透露,中國將在下月發布機器人標準化白皮書和整個標準體系,今年將篩選和評估四十到五十項機器人的標準。

新一代機器人將把更多目光聚焦在柔性制造、大數據,感知系統等新技術上。在需求、成本和技術三者之間,后者也正是制約新一代機器人的最短板。

不過,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大會上出現了諸多會畫畫、會寫字的機器人,機器人“王陽明”能根據用戶指定,用最難把握的毛筆寫出各種字幅,“手繪”機器人能實時拍攝照片后畫出你的肖像畫,也不乏一些工業機器人,用巨大的機器臂畫出巨龍、“中國夢”的形狀。

這意味著機器人在技術上已經具備了相當精準的非標準化操作能力。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只能在結構工作環境下做程序化的標準作業,由于缺少視覺、力覺等感知系統,機器人也缺少必要的精準性,對照人類講,機器人是一個嚴重的“殘疾人”。

這使得機器人只能應用在大規模、批量化生產過程中,比如汽車制造(這一領域機器人的應用數量占工業機器人總量的一半以上),而在不是點對點、需要力的傳感和視覺配合的更廣泛領域(比如手機裝配),機器人尚難勝任。

然而隨著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上述問題正在被解決,大會上的不少機器人甚至開始具備柔性生產的個性化制造能力,這將激發其他領域使用機器人的需求。

業內也普遍認為,繼汽車之后,未來第二個推動機器人發展的領域是以計算機、通信和電子消費為主的電子制造業。

服務機器人挑戰更多

服務機器人確實是一片藍海,大會上展示的聊天機器人、購物機器人,教育、醫療機器人等也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然而身處產業化初級階段,其面臨的挑戰或許更多。

首先,服務機器人必須能夠低成本地切實解決用戶的需要,記者在大會上看到不少服務機器人的功能性依然較弱,甚至不少機器人更類似于玩具,即便有些機器人初步具備了一些服務功能,但體積龐大、動作遲緩、錯誤率較高等問題仍然普遍。

此外,服務機器人更是面臨著人機協同、交互的安全性、倫理性問題。

養老、助殘、醫療是服務機器人應用的主要領域,這要求機器人必須處理好在這些場景下的安全問題,而這對機器人的傳感器、控制系統等提出的要求和傳統工藝機器人完全不一樣。

機器人必須能很好地融入到有人的環境當中,這要求機器人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靠編程來交互,必須嘗試其他交互方式,來解決機器人在復雜的有人場景下的作業,人機之間的動力學、機器人對人的信號怎么理解,尤其是多模態的信號在動態環境下的表現,還有人對機電信號怎樣進行交互,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機器人之間的協同也是一個問題,這需要研究群體智能的機理以及分布式的操作系統,從而能對機器人所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

工信部在近期公布的機器人“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要求提早布局新一代機器人,重點開展人工智能、機器人深度學習等技術研究,突破機器人通用控制軟件平臺、人機共存、安全控制、高集成一體化關節、靈巧手等核心技術。

正如以色列機器人協會主席ZviShiller在大會上所言,當前世界正迎來第二波機器人革命浪潮,在這次浪潮中,市場已經做好了準備,大量服務機器人、消費機器人也已嶄露頭角。

但新一代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驅動、新感知等多個行業和技術的融合,這將為機器人在更廣泛領域的發展提供機會,也將帶來與其相伴的挑戰和困難。

【相關閱讀】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指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日前發布了“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研究計劃,該項目預計投資2億元,執行期為8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共融機器人。

9月,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728臺,同比大幅增長35.1%。從今年前9月來看,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09萬臺,同比增長達30.8%。

為推進我國手術機器人產業發展,29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與國家衛計委規劃司在北京聯合召開了手術機器人產業發展研討會。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直言,機器人“智能認知”技術是世紀難題,目前中德兩國正在合作研究。佛山作為中德合作的標桿,可以在這方面深入探索。

工信部日前就《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將按照規范條件,組織對申請公告的工業機器人企業進行核查,對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予以公示。

近期,包括長虹、美的、格力、海爾在內的家電業巨頭紛紛跨界進軍機器人領域。這一是出于其自身生產的自動化升級需要,二是想謀求業務多元化,追趕新興產業的風口。但面對新的入門者,一些機器人產業領域的專家則表示,家電巨頭的跨界進入,短期內對機器人產業影響不大,因為在這個強調技術與工藝積累的行業,想要“朝發夕至”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