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節即將到來,除了有望再創新高的交易額,你有沒有關注到物流產業天翻地覆的變化?
2014年,網購交易額達517億元,騰訊網報道文章稱,“雙十一”期間快件量逼近6億,被指“購物災難”,爆倉和滯后的情況十分普遍。而今年網購交易額有望達到2014年的2倍以上,但是物流界卻表現得波瀾不驚,其中的信心則來自于物流機器人的引入。
據中華網科技頻道報道,“智能分揀機器人將可能代替70%的人工”,靠人力去應付巨大的物流需求,不僅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機器人“上位”成為了不爭的事實。
物流機器人的勝利
在亞馬遜的倉庫中,遍地都是一種橘黃色的“小車”,它們游走在貨架之間,把特定的貨物(連同貨架)搬運到分揀工人面前,它的出現讓很多物流人開始重新思考職業規劃的問題。這個橘黃小車便是亞馬遜的倉儲機器人機器人Kiva。
2012年亞馬遜斥資7.75億美元收購KivaSystems公司的機器人項目,之后亞馬遜便獨占Kiva,用來處理倉庫的貨物盤點以及配貨等工作。目前亞馬遜的幾十個倉庫里,有超過1.5萬個Kiva機器人在辛勤工作,亞馬遜一度被稱為全球最高效的倉庫。
在中國,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天貓超市天津倉庫目前使用著一款叫Geek+的倉儲機器人,這款圓柱形的倉儲機器人相比Kiva更矮,遠遠看去,像是大號“電子秤”,但在工作能力上并不遜色。
以上兩款產品都是物流方面的倉儲機器人,然而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卻不僅僅局限于此。
目前我國把機器人分類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大類,工業機器人包括焊接、搬運、裝配、噴涂等功能的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包括家用機器人、商用機器人和特種用途機器人。
物流機器人在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中都有分支產品,工業機器人中的搬運機器人、分揀機器人(機器臂)、載重車(AGV),以及服務機器人中的倉儲機器人,都可以定義為物流機器人。
機器人替代人工是大勢所趨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機器人的低成本優勢逐步顯現出來,國內老牌制造廠商大批量裁員的消息開始出現,機器人制造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目前,國內注冊的機器人企業已經有上千家,下圖盤點了國內49家有代表性的機器人企業,從中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了解我國機器人行業的整體情況。
在49家企業中,22家生產工業機器人,占總體45%,屬于目前機器人市場最成熟的領域;16家生產家用機器人,占總體的33%,不過在家用機器人中,目前市場接受度較高的是清潔機器人,主打聊天陪伴的機器人市場不溫不火;8家生產物流機器人,占總體的17%,物流機器人的實際應用僅次于工業機器。
以上8家生產物流機器人的企業中,新松、沃迪、格力、廣州數控,都屬于工業機器人的老牌企業,其制造的物流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廠房的重物搬運和分揀工作上;嘉騰、極智嘉、水巖科技、藍胖子屬于新興科技企業,其產品更多服務于電商巨頭,如天貓超市、唯品會、京東等。
物流機器人的前景
相比人工,物流機器人可以節約更多成本,以電商行業為例,雇傭一個分揀工人一年花費5萬到6萬元,此外還要為員工繳納社保、公積金,并為管理工人付出許多隱性成本。
而一個倉儲機器人的售價在5萬元左右,且為一次投入,機器人只需定期保養、維護即可,通常情況下,企業使用1年就能收回前期投入成本,這種情況下,逐利的資本必然會青睞機器人。
據IFR預測,未來10年,歐元區150萬個物流就業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在國內的情形相似,有業內人士稱:“未來十年內,機器人解決方案有望節約20%到40%的裝卸、搬運成本。”目前的問題,早已不再是需不需要引入機器人,而是如何快速引進機器人。
當前,除了制造業的搬運機器人和電商倉庫使用的倉儲機器人,另外一種方興未艾的物流機器人是無人搬運車。不過,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無人機和無人搬運車在現實應用上都有待改進,主打共享經濟的物流平臺似乎是目前更為實際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