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工業軟件,就沒有工業4.0。因此,當工業4.0上升至國家戰略,工業軟件就成為制造業企業轉型與競爭的決勝制高點。在工業4.0時代的三大主題中,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會衍生出自動化、無線射頻技術、工業以太網等數以千億計的制造產業鏈。僅從這些粗略的定義就可以看出,工業軟件是工業4.0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
智能制造的基礎是產品和業務數字化,而工業軟件是智能制造的使能器。工業軟件是專用于工業領域,為提高工業企業研發、制造、生產、服務與管理水平,提升工業產品使用價值的軟件。工業軟件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產物,其核心是工業知識,因此工業軟件必須依托于工業才能發展壯大。達索系統公司CATIA、西門子公司的UGNX等軟件的成功發展歷程說明,只有基于高端工業才能誕生和孕育世界一流的工業軟件。
工業軟件可分為業務系統和專業工具兩類。其中,業務系統主要基于業務模型,是實現工業產品研發、生產、服務和管理過程中業務流程信息化的軟件,諸如工程研制系統、制造管理系統、綜合管理系統、客戶服務系統等;專業工具主要基于物理原理,是與學科和專業關聯性強的基礎性工業軟件。我國工業軟件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在國際市場上影響力較弱,只是在國內中低端市場,取得較高的占有率,而且主要集中在業務系統方面。
國內自主工業軟件發展現狀可以概括為“管理軟件強,工程軟件弱;低端軟件多,高端軟件少”。也就是說,一方面,國內自主工業軟件在生產管理、客戶服務和綜合管理等運營管理領域發展較好,在工程研制領域發展較差;另一方面,國內自主工業軟件在低端領域的競爭力相對較高,高端領域很多還是空白。
多種原因導致我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滯后,主要的原因有:
第一,模式研究不足。工業軟件需求不應直接來自生產第一線,而是由專業資深顧問團隊對生產一線的需求進行加工后重新設計、規劃出來。軟件的成敗不僅取決于軟件技術,更主要的是軟件所體現的思想是否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第二,組織架構不全。軟件開發不應以程序開發為核心。要有具備創新精神的行業專家深度參與軟件設計。軟件功能需要體現先進的制造文化。
第三,政府支持不夠。政府在支持模式、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立項、驗收、示范、財務四個方面)、推廣模式需要不斷完善,加強企業對工業軟件重要性的認識。
第四,崇洋媚外的思想太嚴重。國內有很多的企業都從心里認為國外的工業軟件好。其實不然,真正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他們在國內的行業應用非常局限,經常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要解決工業軟件發展滯后的問題,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加強總體建設和總體設計。工業軟件作為軟件行業的重要分支,涉及設計、仿真、制造、運維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涵蓋專業門類繁多,技術復雜,需要有專門職能單位來承擔總體設計任務,組織協調國內外有效資源,承擔打贏中國工業軟件翻身仗的重任。
其次,組織國家隊。通過國家投資、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股的方式,運用市場模式,組建具有國家水平的軟件開發團隊。
再次,構建制造企業與工業軟件企業聯盟。通過企業與服務商充分的論證和研究,構建符合國情和企業發展現實的本土化工業軟件服務集群。
最后,加大政府支持、協調、推動力度。我建議成立工業軟件研究院,組建國家級工業軟件隊伍,研究面向智能制造的全部工業軟件總體規劃。提出單項工業軟件的總體要求,協調各個工業軟件的開發、銷售、運維、服務等業務,組織部署各地區企業的人員培訓,協助地方政府制定推廣工業軟件的政策,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工業軟件供應商和服務商。
工業軟件不能自主,就不可能有自主的智能制造。因此,順應“互聯網+制造”的趨勢,必須大力發展自主工業軟件,加快自主工業軟件應用,持續推動智能制造工程,爭取早日實現我國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