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中國制造2025”,這兩個熱詞的背后意味著什么?中國制造業距“工業4.0”還有多遠?通往“中國制造2025”的路徑何在?企業下一步該如何發展?
為此,9月27-29日,以“構建制造業新生態——創新智能價值”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中國制造業國際論壇在天津梅江國際會展中心舉辦。該論壇素有“制造業達沃斯論壇”之稱,國內外1500多位制造業領軍企業領袖、標桿企業代表、政府政要、專家學者等受邀齊聚津門,共同針對主議題和一系列細分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并分享標桿企業的成功案例,為中國制造業同仁帶來了一場盛大的智慧盛宴。
本屆論壇以“構建制造業新生態——創新、智能、價值”為主議題,圍繞“從精益到智能”、“精益人才育成”、“智能制造的實施落地”、“質量平臺解決方案”、“C2B柔性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五大分議題展開討論,總場次接近20個,涵蓋大小話題80個,國內外1500多位制造業企業領袖、專家學者參會。
值得一提的是,會上,國際數據公司(IDC)與論壇承辦方愛波瑞集團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書,將于2016年底聯合開啟覆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大規模中國制造企業調研,并將基于調研數據在2017年發布“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成熟度報告”。
隨著“工業4.0”及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提出,制造業已經進入了新的生態環境,雖然企業都在關注“智能制造”、互聯網+、工業大數據和信息化,但將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級蛻變,其中的方法和實現路徑依然在艱苦探索中。
論壇上,頂級實戰專家從精益數字化轉型、精益和智能制造人才培養、質量平臺搭建到C2B工業個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的多個方面,給予案例剖析,并提出可行方案。讓智能制造不只停留在概念上,而是結合中國企業自有特點,給出適用于中國企業的實施路徑。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美國服務研究與創新協會、美國智能維護中心(IMS)、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眾多產業機構和智囊組織就當前制造業形勢與未來出路給出研判與指引,產業從業者現場也能分享見解,與專家面對面交流,共同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分享會、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切磋會。
將國際先進智能技術引入國內是本屆論壇的一大特色,屆時,論壇將展示如何把國外先進技術轉化為實際成果,用國際化視角引領中國企業提高產業競爭力,讓中國企業借鑒學習,進而應用并轉化為實際價值。
本屆論壇將在政府、產業、高校和資本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同時形成一個中央樞紐,“產、學、研、政、融”五位一體,共同建立一個制造人的“同盟會”。
汽車行業是制造業中重中之重,而近幾年,這個行業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論壇上,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講述:“制造核心是‘造’,無論是智造還是笨造,能夠帶來好產品就行。近幾年汽車工業走在十字路口上,智能化、電動化、輕量化等等一系列的理念應運而生。
就拿無人駕駛來說,全世界沃爾沃自動駕駛做得最好,但是真正到2020年實現無人駕駛,還早得很。再說電動化,朝這個趨勢走當然是對的,但是現在油還有,都在看電動車的發展,這需要一段歷史發展的過程才能實現。這是非常艱辛的、艱難的一個過程。所以任何工藝的解決,任何技術的突破,任何質量的保證能力的形成,都是需要靠制造業的人一點一滴地去實現的。”
國版的“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出臺后,開始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明確指出,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項重大工程,實現長期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然而,必須面對的一個事實是,多數企業仍處在2.0的階段,機械化程度不夠,信息化建設落后。在未來十年里,需實施“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范”的并行推進戰略,在這一過程中,精益管理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此次論壇將有來自大型領軍企業的管理者、愛波瑞的精益專家重點分享從精益運營到數字化智能之路的打造,用實戰案例深度剖如何架構精益管理體系,達到讓企業提質增效的目的。屆時參會者將能清晰了解精益與信息化的融合過程,掌握智能制造的落地路徑,從而助推中國智能制造業提速轉型升級。
(本文綜合網易、新浪、騰訊等資料,由中國傳動網整編,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