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浙江寧波多年以后,面對經濟形勢調整和轉型升級壓力,廣大臺資企業依然保持著最初踏上這片沃土的扎實與活力——轉型之下,臺資企業交出了自己的自動化方案,為中國制造轉型提供范例,包括機器人、物聯網、云技術……
機器人集成:亞德客國際集團大陸事業群,臺灣敏實集團北侖春曉工廠
“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亞德客國際集團大陸事業群總經理李懷文告訴記者,從2003年亞德客初入寧波至今,奉化廠區的年產值從1.2億元增長到10億元,而這十幾年里該廠區的員工人數基本保持不變。“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緣于這些年來我們對技術創新的大量投入。”李懷文介紹,亞德客寧波研發中心擁有300多位研發工程師,每年投入8000萬元到1億元用于技術創新,生產設備逐步實現全自動化。氣動元件的壓鑄、打磨、清洗等工序基本上交由機械手臂完成,一條傳統生產線需要15名員工操作,而產能效率高出30%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只需5名員工操作。
在臺灣敏實集團北侖春曉工廠,自動化機器設備也已大規模應用于企業生產。據總經理陳海挺統計,在公司主營的汽車車身外飾件生產中,實現自動彎邊、自動堆垛、自動貼泡棉和自動沖壓,每條生產線可節省7名作業員,大大緩解了工廠面臨的用工荒問題。陳海挺告訴記者,目前該廠有機械手臂75臺,他們還將繼續推進智能裝備快速升級,預計到年底機械手臂會達到100臺,明年會達到200臺。未來,敏實集團考慮將產品拓展到自動輔助駕駛領域,并已著手收購了一家攝像頭生產企業。
物聯網智慧工廠:金豐(中國)機械工業有限公司,寧波卓新通訊接插件有限公司
在通過人才引進、技術革新、產品研發促進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在甬臺資企業還注重搶搭“互聯網+”的快車,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構建出物聯網智能化工廠模式。
金豐(中國)機械工業有限公司是鎮海一家專業生產鍛壓機械的臺資企業,年營業額約10億元,員工600多名。走進廠區,車間墻上、設備上、辦公室里,處處可見各類二維碼,員工們用手機掃一掃,作業程序、設備說明書、視頻等資料都立刻顯現;管理者不在車間,也可以通過安裝在廠區的120個攝像頭“掌控一切”;撥一個電話,便可聯上公司廣播系統發布通知;etc員工打卡系統,指紋辨識工具借用與領料系統……信息技術的大面積應用,讓金豐的管理顯得高大上。
除了用于管理,金豐還把信息技術融入產品研發,與寧波大學合作開發SIM模塊,將之應用于所生產的大型沖壓機械。每臺機器裝上SIM卡后,機器運行時的電壓、產量、溫度等信息實現同步向業主和金豐移動終端發送,客戶可以實時監控,公司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對機器運行的異常情況預警,并可主動就近提供售后服務。“我們公司把自己定位于服務型制造業,這樣的增值服務不斷出現,讓我們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客戶的信任感和采購意愿大大增加。”公司總經理曾盛明說。
小兵立大功。金豐的信息化之路起步于4年前,至今在信息化設備投入上僅花了23萬元左右,但這些小玩意與互聯網的連接,讓它們發揮了很大的價值,也幫助金豐得以在行業經營飽受挑戰的近幾年業績實現穩定增長,今年營業額預計同比增長超過6%。
位于北侖的寧波卓新通訊接插件有限公司也把工廠打造成了智能化模式。去年3月,該公司生產系統聯網投用,產品的每道工序、公司的每臺機器設備,其運行狀態和工作效率都實時顯示在主控屏幕上,以便于協調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