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正漸漸失去先發優勢

時間:2016-09-1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汽車行業專家約翰·克拉富西克(JohnKrafcik)成為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CEO不到1年后,烏爾姆森留下大量工作離開,而谷歌至今依然未推出任何形式的自動駕駛服務。

據彭博社報道,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主管克里斯·烏爾姆森(ChrisUrmson)曾說過,當他的兒子2019年到了駕駛年齡后,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就會成為現實,屆時他再也不必參加駕照考試了。但在8月份,也就是汽車行業專家約翰·克拉富西克(JohnKrafcik)成為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CEO不到1年后,烏爾姆森留下大量工作離開,而谷歌至今依然未推出任何形式的自動駕駛服務。

谷歌汽車項目的前員工和其他知情人士透露,許多頂級技術人才已經離開谷歌,導致其汽車項目進展變得更加緩慢。谷歌曾被視為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領導者,但是隨著其他公司正追求更實際、目標更容易實現的無人駕駛汽車服務,谷歌在失去先發優勢。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Analytics全球汽車市場副總監羅格·蘭多特(RogerLanctot)表示:“谷歌需要合作伙伴、銷售團隊以及戰略。”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始于2009年,遠遠領先于汽車制造商和其他公司。但是當新加坡于8月份公布其第一種自動出租車服務時,谷歌卻沒有參與其中,而是由名為nuTonomy的小型初創企業提供技術。成立于2009年的打車應用Uber也將在匹茲堡為乘客提供無人駕駛汽車載人服務。

為了完善軟件設計,幫助其應對各種困難問題,比如雪天駕駛等,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公路上自動行駛了290萬公里。而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為其7萬多輛電動汽車提供部分自動駕駛功能。谷歌汽車項目前團隊成員創建的初創企業Otto也正為其卡車開發高速公路無人駕駛系統,與谷歌面臨的技術挑戰相比,前者的技術更容易。7月份,Uber收購了Otto。

為汽車、智能手表以及其他聯網設備提供語音識別和相關技術的SpeakWithMe公司首席執行官阿賈伊·朱尼亞(AjayJuneja)說:“谷歌的系統依然不夠完善,也沒有如何進入市場的明確戰略。到目前為止,它們推出過真正意義上的產品或服務嗎?”

更大的挑戰

這只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面臨的更大挑戰的一部分,Alphabet需要將研發項目變成有利可圖的項目。在谷歌眼鏡項目受挫后,該公司對于推出處于早期階段的新技術更加謹慎。這也促使Alphabet推出新項目設定了更高門檻,正如Alphabet首席財務官魯思·波拉特(RuthPorat)曾說過的那樣,在申請更多資金或擴大規模前,她要求項目團隊提出明確的盈利計劃。

然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最大的阻礙可能是其野心太大。這個項目的目標旨在通過全自動技術徹底改變交通現狀,但軟件必須經過訓練以處理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與此同時,已經有很多方法可讓無人駕駛汽車變得更好,而非完美。這已經幫助Uber、戴姆勒AG旗下奔馳、特斯拉以及沃爾沃等公司趕超谷歌。

美國投行摩根史丹利分析師最近宣稱,Uber的服務可以產生更多駕駛數據,這對快速訓練引導無人駕駛汽車的人工智能軟件特別重要。特斯拉已經有數千輛聯網汽車上路,他們也具備類似數據優勢。

需要合作伙伴

業內專家稱,對于谷歌來說,要想將技術投入應用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就是將其無人駕駛汽車軟件Chauffeur應用到現有汽車制造商制造的大量汽車中,第二是通過打車服務,用無人駕駛汽車慢慢取代人類司機。

但谷歌未采取上述任何方式。5月份,谷歌與菲亞特克萊斯勒簽署協議,但僅將其軟件植入100輛汽車中。谷歌也在與其他汽車公司談判,比如福特公司,目前還沒有達成任何重量級協議。許多汽車公司也在探討自己的無人駕駛戰略。通用已經于3月份收購無人駕駛軟件初創企業CruiseAutomation,并向打車應用Lyft投資5億美元,開始踏足無人駕駛汽車服務的兩大重要領域。

谷歌2013年也曾投資Uber,曾引發許多推測,認為谷歌無人駕駛軟件可能幫助Uber實現自動載客。但Uber現在卻在研發自己的無人駕駛技術。谷歌正計劃圍繞其Waze導航應用擴展打車服務,可是直到今年晚些時候僅會在舊金山推出,而Uber和Lyft已經覆蓋美國大多數城市。

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Analytics全球汽車市場副總監羅格·蘭多特(RogerLanctot)稱:“我認為谷歌可能寧愿自己推出無人駕駛汽車。作為這項技術的推動者,谷歌可以做到這些,而非成為競爭目標。”

七年之癢

據知情人士和谷歌汽車項目團隊早期成員透露,項目進展緩慢導致谷歌汽車團隊成員士氣低落,而在競爭對手表現出后來居上的勢頭后,這種情況更加惡劣。谷歌團隊知道,他們正在研發全自動駕駛系統,這在業內被稱為L4,但有些谷歌高管并不了解技術的復雜性。幾年前,團隊中部分成員建議首先推出不需要全自動系統的服務,但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堅持認為,它們的技術需要完全取代人類司機。

谷歌汽車項目首任主管塞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Thrun)2014年離職,全身心投入到其在線教育初創企業Udacity中,并與佩奇研發飛行汽車。2016年初,谷歌汽車項目團隊前工程師安東尼·萊萬多斯基(AnthonyLevandowski)與丹·伯內特(DonBurnette)、卡萊爾·德洛內(ClaireDelaunay)以及里爾·羅恩(LiorRon)等人聯合創建Otto。其中,博內特曾為谷歌駕駛汽車開發軟件,德洛內是谷歌機器人專家,羅恩則是谷歌管理地圖和安卓智能手機的副總裁。

Otto在網站上宣稱,其目標就是“加速無人駕駛技術的采用”。萊萬多斯基5月份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曾說,在高速公路上證明Otto的技術比人類司機更好很容易。與城市相比,在高速公路上駕駛變得相當簡單,因為那里不存在復雜的駕駛問題。萊萬多斯基拒絕透露自己離開谷歌的原因。

而在烏爾姆森8月份離職時,其他團隊成員戴夫·弗格森(DaveFerguson)和朱佳俊(JiajunZhu)也宣布離職。一名前成員透露,谷歌汽車項目正遭遇“七年之癢”,因為其成員正尋求新的挑戰。谷歌員工可能發現,他們研發的技術能夠影響到許多人,為此在競爭對手不斷發布新產品或服務時,谷歌卻依然在測試技術。

《紐約時報》曾報道稱,烏爾姆森對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CEO約翰·克拉富西克(JohnKrafcik)領導下的項目方向深感不滿,并與佩奇產生分歧。烏爾姆森曾說,他并非對項目進展感到失望,但拒絕說明為何不滿。

朱佳俊表示,他與弗格森離職是為共同創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初創企業。他在電子郵件中稱:“我在7年半前加入谷歌汽車項目,當時我們只有幾個工程師,再看看這個行業今天的現狀。如果不是我們相信谷歌團隊的強大,離開就更難了!”

熟悉谷歌汽車項目的消息人士表示,谷歌依然擁有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最豐富的經驗,其技術依然是最先進的,盡管該公司不愿意利用這種優勢將技術投入使用,就像Otto卡車那樣。

正確方向

當然,推出部分自動化技術也可能存在風險。特斯拉司機輔助駕駛功能Autopilot5月份已經卷入致命車禍中,如今備受關注。特斯拉已經發布了升級版,強調加強雷達和和引入GPS數據庫,據稱這可以挽救司機生命。

2012年,谷歌允許員工測試部分自動化系統,但發現人類司機注意力迅速分散,無法在緊急情況下快速而安全地接管汽車控制權。這促使谷歌開始追求全自動化技術,即使這需要更長時間。克拉富西克表示:“盡管實現全自動化更難,但這卻是正確方向。”

克拉富西克7月份接受采訪時表示,谷歌還沒有決定無人駕駛汽車的商業模式。但他認為,在20到25年內,大多數城市可能適合無人駕駛汽車行駛。這與烏爾姆森的預測截然不同,他曾認為兒子2019年就不需要考駕照,但決絕透露做出這種判斷的理由。此外,他也沒有加入Uber的打算。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