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年,海爾、美的、格力、長虹、TCL等家電巨頭,通過自身的直接投資手段,進入機器人產業。要么是直接制造、銷售機器人,要么是布局以智能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產業,從而拉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對智能制造深度跨界、布局和轉型。
家電制造業為何扎堆布局工業機器人?
有分析認為,家電歷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人力成本大幅增加、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精密制造提升等客觀因素推動下,工業機器人在家電領域的應用必然會越來越廣泛。
事實上,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與全球制造業轉移密切相關,工業4.0時代,家電生產的高度智能化、柔性化成為共識。尤其是中國龐大的制造業需要向自動化轉型,機器人替代人工將是許多企業的選擇。
當家電企業意識到,機器人是推動他們自身轉型的關鍵,那么他們進軍這一行業就不難理解了。
此前,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增長主要依賴于汽車行業。但如今,電子、物流等行業的機器人安裝數量增長很快,這也意味著工業機器人正不斷向一般制造業延伸。有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其他消費電子行業,家電行業規模大,標準化程度高,最有可能繼汽車工業之后,成為下一個廣泛應用機器人的行業。
相關數據顯示,服務機器人在全球的銷售額,預計2017年將達到189億元,復合增長率37%。據測算,未來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總需求將達126-339萬臺,市場容量達數千億元規模。
此外,目前家電業進入低迷期,在業務多元化需求背景下,企業在追趕產業升級的風口。有分析指出,中國家電巨頭今后的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布局和自主話語權體系打造,至關重要。而擁有機器人的研發、制造和協同能力無疑是“重中之重”。
中國機器人產業大而不強困擾家電行業
當前很多中國家電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屬于典型的大而不強,核心技術都在外資企業手中,中國只是承擔了貿易商的角色。想借此超車,后期動力是不是強勁?
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比上年增長12%,達到24.8萬臺,連續3年創出歷史新高。
其中亞洲需求旺盛,銷往中國、韓國、日本3個國家的工業機器人為13.9萬臺,占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按需求來看,電機與電子、金屬、橡膠與樹脂等行業拉動了整體增速。
按國家來看,中國增長17%,達到6.7萬臺,連續3年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在經濟減速的背景下,有助于提升生產效率的機器人需求仍然強勁。韓國大幅度增長50%,達到3.7萬臺,從上年的第4位躍居第2位。日本增長20%,達到3.5萬臺,排在第3位。包括美國和德國在內,5個國家共占全球需求的75%。
自從智能制造被寫進《中國制造2025》后,就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助推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爆發式增長。2015年,國家工信部還成立了智能制造專項項目,海爾、海信、長虹等家電企業都入選了。
到了2016年,中國智能制造轉向更加擴大了試點,邊示范、邊總結、邊推廣。工信部計劃該專項項目要在2017年準備全面推廣,努力讓智能制造改變當前中國制造業的水平。
作為智能制造重要的支撐力量,工業機器人無疑在中國找到了龐大的市場。家電業作為中國制造業的骨干,更是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比如格力、美的、海爾等都整合資源成立了專門研究、生產工業機器人的公司,未來創維、海信、TCL等企業也將加大對智能制造的投入,這將大大改善中國制造業的水平。
然而,對于中國家電企業來說,當前機器人產業的“大而不強”,如何真正依靠“智能制造”實現在全球市場的彎道超車,仍然存在懸念和疑問!
家電巨頭競相造機器人野心勃勃
過去很多年以來,對于大量中國的傳統家電企業來說,與歐美日韓同行相比,最為缺乏的就是在精益制造上的積累和沉淀。這也造成長期以來中國家電產品質量可靠性和穩定性的波動起伏不定。而進軍并布局機器人產業,系統深入完成對智能制造從機器人到智能產業鏈的垂直一體化布局,正是掌握智能制造的新鑰匙。
對于中國這些家電巨頭今后的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布局和自主話語權體系打造,至關重要。而擁有機器人的研發、制造和協同能力無疑是“重中之重”。
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不僅可以讓企業在智能制造上完全掌握自主話語權,還可以在長期布局中探索一條在家電制造業務之外的“量增利長”新支撐點:賣機器人。
面對整個家電產業未來的生產制造智能化轉型變革,這已經是一條沒有任何懸念的出路。而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要推動大量機器人取代人工,成為生產線上的新主角。在這種背景下,家電巨頭們的機器人新事業,不僅可以利己,還能利他。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是一門新的大生意。
更為重要的是,機器人這個“重資產、重技術、重生態”的新行業,絕對不是一般家電企業可以隨便進入的行業。這也直接成為少數巨頭的新商業游戲,利潤的豐厚性,超出當前家電產業的想象力。
制造面臨轉型完成中國智造要幾步?
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科技+互聯網已成為大勢所趨。而搭載互聯網技術的家電產品更是為家電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家電智能化為中國家電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思路,同時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之路的轉型,迫在眉睫。
據專業機構預計,2020年白電、生活電器、廚房電器智能化率將分別達到45%、28%和25%,智能家電未來五年將累計帶來1.5萬億元的市場需求。由此可見,未來智能化家電所帶來的利潤空間是無比巨大的,1.5萬億的市場需求將為整個家電行業的進一步騰飛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有業內專家表示,智能化是家電行業發展的方向。搭載智能化的家電產品將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便利服務。對于企業來講,智能化家電產品的實現,需要技術和理念的雙效合一。毫無疑問,智能化的核心便是技術的創新和升級,各大企業們在把握核心技術的同時便將國產家電品牌的綜合工藝提升了一個高度。
同時,企業所推出的產品理念也將影響消費者的產品價值取向。在智能化的轉型之路上,各大家電企業需要根據市場上消費者的痛點需求來做出相應的產品判斷,二者相輔相成方能成就中國家電產品“智”造目標。
除此之外,隨著智能家居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大智能家電產品之間的智能聯合便成為了目前家電企業們所重點考慮的關鍵點之一。據悉,智能家居市場將以用戶為交互入口通過硬件、軟件、服務、內容為消費者提供用水、安全、空氣、美食、健康、娛樂、洗護等全方位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但該方案的具體實施還有一定的難度,首先,每一個智能產品在之間未能形成有效的配合,同時沒有統一的互聯終端,這就難以實現整個智能家居系統的和諧合作。美好的藍圖已經勾畫好,但是具體的實施過程便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么簡單。
據分析,目前我國的智能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只能通過數據抓取和多設備鏈接的初級監測和控制階段,所以技術未能跟上大腦的尷尬現狀讓整個智能家居系統的落地更是難上加難。
不過,隨著各項技術的不斷發展,單一智能硬件產業逐步走向成熟,元器件技術、互聯互通等新興技術產品化將為中國家電企業的進一步智能化發展提供幫助。
其次,消費者的生活理念還未能形成改變。對于消費者來說,有些智能化產品形同雞肋,很多功能“根本沒有用”,尤其對于年齡較大的消費者人群來說,智能化產品更是成為了他們避而不答的產品話題。小家電產品智能化程度相對于大家電來說,要高出許多。而人們更容易接受小家電產品的智能化理念,大家電很多智能化功能“用處不大”。
消費者對于智能化產品觀念的改變也不能夠一蹴而就,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顯然,消費者觀念問題也成為了中國“智”造轉型之路上的攔路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