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蒸汽機、20世紀初期的電力、20世紀70年代的自動化技術都為工業生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現在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機器從此智能,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利用,機械制造的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始終是人類奮斗的目標。
“我們正處于一場革命的開端,它將對我們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際關系帶來根本性改變”。在今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組織者克勞斯·施瓦布這樣說道。他認為,在由計算機控制、全自動化、網絡化的生產以及服務業中高科技的廣泛應用,比如使用機器人,在今后可能導致大量就業崗位流失。
自從進入自動化,機器代人這個行業,每每都會聽到有人提出,你們都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工了,這樣的話會導致更多的人失業,失去生活的保障。根據達沃斯公布的調查顯示,工業4.0不僅將對已實現全自動化的工廠產生影響,還將對辦公室職員及服務業帶來沖擊。設備咨詢員、護士、計程車司機將面臨來自高科技的競爭。《法蘭克福星期日匯報》的報道認為,這份調查顯示,工業4.0將在計算機和高科技領域催生新的工作崗位,但至2020年,將有五百萬個傳統的工作崗位流失。
在未來,工業4.0真的將成為就業殺手嗎?
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將如何展開?它會創造就業機會,還是會摧毀工作崗位?職位要求將如何發展變化?哪些工作技能將倍受青睞?
科技進步為工業4.0奠定了基礎。在接下來的10至15年間,科技創新將重塑商業和經濟格局。下面的幾個例子表明了多種技術應用對勞動力隊伍的影響。
大數據驅動下的質量管理:一家半導體制造企業采用算法來分析質量管理的實時數據和歷史數據,識別質量問題及其原因,并準確地找到方法來最大程度地減少產品缺陷和浪費。將大數據運用于制造業將會減少專門從事質量管理的人員數量,同時也會增加對工業數據科學家的需求。
機器人輔助生產:一家塑料制造企業利用與人類高度相近且具有類似手部功能的機器人為其工作。這些機器人很容易接受新的任務。內置的安全感應器和攝像頭讓機器人可以與周圍的環境進行互動。機器人所代表的科技進步將大幅削減生產環節中的人工崗位,比如組裝和包裝環節中的人工崗位,但同時也將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也就是機器人協調員(我們將在后文中對此有詳細描述)。
無人駕駛物流工具:一家食品飲料制造企業采用了自動化運輸系統,該智能系統可以在工廠中獨立運作,從而減少了對物流人員的需求。
生產線模擬仿真:一家消費品制造企業利用創新軟件,在安裝生產線之前先進行模擬,然后將模擬結果用于優化運營。此類技術的應用將增加對工業工程師和模擬專家的需求。
智能供應網絡:一家國際消費品企業采用先進技術來操控整個供應網絡,從而優化了供應決策。技術的應用將減少從事運營規劃的崗位數量,同時創造了對供應鏈協調崗位的需求,以便更好地處理小批量的交付需求。
預測型維護:一家風力渦輪機制造企業為其客戶提供對設備的實時遠程監控以及全天候的診斷中心服務。如果渦輪機中的一個振動監控感應器探測到異常,就會立即自動發出警報。監控和傳感器技術使制造商能夠在設備發生故障前就進行維護,進而將促進與系統設計、IT、數據科學相關的職位大幅增長。這樣的技術進步還會催生出一個新的崗位,也就是擁有數字化輔助手段的現場服務工程師,但同時也將導致對傳統技工的需求下降。
機器即服務:一家德國壓縮機制造企業并不直接銷售機器,而是將壓縮空氣當作一種服務來進行銷售。企業為用戶安裝壓縮機,并且按需對設備進行維護和升級。這樣的商業模式不僅有助于增加生產和服務類工作崗位,而且還要求制造商擴大自身的銷售隊伍。
自組織生產:一家齒輪制造企業對產品線進行了專門設計,使之可自動協調和優化每一環節的利用率。盡管這樣的自動化設計將會減少對從事生產規劃的人員需求,但同時將提高對數據建模和分析專家的需求。
工業4.0時代,勞動力和知識結構的更新必不可少
增材制造精密零件:諸如選擇性激光燒結和3D打印等技術可令制造商一站式打造復雜的零件,消除對零件進行組裝和設置庫存的需要。在研發中心和工程學領域,與3D計算機輔助設計和3D建模相關的新工作崗位正在出現,而與此同時,從事零件組裝的工作崗位正在不斷減少。
工業4.0時代,表面上看來有些工作被機器人搶走了,可實際并不是這樣。首先機器人完全取代人的應用案例目前很少,只用在了一些利潤薄、高度自動化產業上面;另外,很多時候,機器人只是取代了一些智能化設備——本來就沒人在這個崗位上,所以談不上搶崗位。我們總體上對此不必過分擔心,每一次生產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無疑都會在特定的領域、特定的行業會影響就業崗位。因此,工業4.0,不會影響就業,相反,它會誕生出來很多新崗位,涉及研發、制造、生產、服務等整個產業鏈,可以說不但不影響就業,還會讓人們的就業舞臺更廣闊。
工業4.0時代,機器人對人類就業影響究竟幾何?
工業4.0時代,企業將減少對從事簡單、重復性工作的人員需求,因為它們可以利用機器來從事這些工作并實現標準化操作。此類工作崗位的減少將主要源于機器人在生產車間的應用以及常規工作實現計算機化操作。生產類崗位將減少12萬(相當于4%),質量管理類崗位將減少2萬(相當于8%),維護類崗位將減少多達1萬(相當于7%)。常規的認知型工作也將會受到影響,比如,2萬多個生產計劃崗位將被取消。到2025年以后,頂替勞動力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將加速發展。
在行業層面,智能機械市場的不斷拓展將為智能機械制造商新增7萬個工作崗位,相當于6%的增長。相比之下,機器人的應用將會抑制汽車行業和金屬制品制造企業的就業增長。
基于對所有使用場景的分析,我們預計機器人輔助生產將導致相關制造領域的工作崗位凈增幅大減,這是因為機器人輔助生產將帶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使制造型企業能夠大幅縮減生產車間的人員數量。與此同時,機器人以及包括預測型維護和增強現實技術在內的其他使用場景也將幫助制造型企業采用新的商業模式,以促進新的就業機會。
(本文綜合新華網、和訊、工控網、微頭條等資料,由 中國傳動網整編,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