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近年來火熱的虛擬現實設備市場,即VR市場,少不了傳感器技術的大力支持。作為VR設備中實現人機交互功能的核心零部件,傳感器應用得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VR設備的用戶體驗。與智能手機傳感器相比,VR設備對傳感器的精度和實時性要求更高,如果精度和實時性不夠,就會直接導致暈動癥。
目前,VR設備中的傳感器主要可分為三個大類:
首先,最主要的一類是IMU傳感器,即慣性傳感器。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和地磁傳感器,這些傳感器主要用于捕捉頭部運動,特別是轉動。
在使用VR設備時,使用者在虛擬世界的物理信息,主要是頭部的朝向姿態及所處的物理位置。因此,IMU傳感器在VR中起著基礎核心的作用。因此,對于VR設備而言,產品體驗主要就是動作捕捉的準確性和顯示的延遲這兩方面,而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設備中的IMU慣性傳感器決定的。
第二類是動作捕捉傳感器,目前的方案有紅外攝像頭和紅外感應傳感器等,具體方案不同,用的傳感器也不同,主要用來實現動作捕捉,特別是使用者左右前后的移動。
第三類是VR設備中會用到的其他類型傳感器,如佩戴檢測用的接近傳感器、觸控板用的電容感應傳感器等已被廣泛使用,而眼球追蹤用到的紅外攝像頭,及實現手勢識別、實現AR功能的傳感器等可能會被應用在未來的VR設備中。
目前,在國內VR設備傳感器供應市場,上述三類傳感器還都沒有國產化。目前用的傳感器,主要還是以美國和日本的進口產品為主。國內也有做傳感器的企業,但主要還是被國外幾個大廠壟斷了全球市場。
在現實層面,雖然顯示屏的成本占據了VR設備硬件成本的重頭,進口傳感器不會給成本帶來較大負擔。但長遠來看,若想進一步完善VR設備功能,提升用戶體驗,只靠研究傳感器算法還遠遠不夠,自主可控的傳感器制造可能會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長遠來看,VR傳感器的國產化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