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南海區舉行建設全國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工作座談會,提出憑借廣佛都市圈核心區、佛山高新區的優勢,借力中國工程院的創新資源,打造全國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致力于建設一個國產機器人最大的研發中心、生產中心、應用中心。
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指出,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和佛山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背景下,南海這一舉措,正是瞄準了當前制造業最重要的一塊——裝備制造業,要通過被稱為“裝備制造業上的皇冠”的機器人產業的龍頭帶動,實現對整個智能制造和裝備制造業的引領,推動南海制造業從品質制造到品牌制造。
精準發力建設研發生產應用三中心
按工作方案的部署,南海將利用2~3年時間(2016~2018年),依托“傍大學”等資源,通過平臺建設、技術攻關、政策獎勵、團隊引進、基金引導、財政投入等手段,以機器人的研發、生產、應用,打造一批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帶動南海實體經濟的發展。
“南海是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的龍頭,工業門類齊全,為機器人的研發、生產、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黃志豪說,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地推動機器人產業,南海要思考的是做到更為精準的發力。
方案提出,南海的目標是以自主創新、金融創新、應用創新三個方向,建設全國自主創新機器人中心、全國機器人產業集聚中心、全國機器人應用示范中心,通過抓好一批核心技術攻關,圍繞自主創新機器人突破機器人本體、控制系統、減速器、伺服電機、傳感器等關鍵技術;通過創新政策扶持,推動金融、科技、產業創新融合;利用南海區機器人集成服務優勢,推廣機器人應用,形成全國制造業升級示范效應。
方案還提出包括引進與培育機器人骨干企業、以融資租賃方式實施改造、成立智能裝備投資引導基金、建設機器人培訓中心、成立南海區機器人產業聯盟等具體的實施方案。
“以獅山鎮桃園東路為主線,東起禪炭路,西至佛山一環西線,打造國際機器人創新產業園。”南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科技)常務副局長何焯輝說,這將使沿線的清華力合科技園、南海智庫城、佛山市機器人產業園、慧泉科技園、華南IT創業園、星光小鎮等載體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
何焯輝表示,南海已制定從9月起至2017年的工作時間表,其中第三季度將完成佛山市機器人培訓中心掛牌等四個大項,按步驟有序推進。
提質增效南海制造亟待機器代人
近年來,南海區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實現規模化發展,目前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31家,2015年工業產值1688億元,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設計開發能力和技術支撐。而優勢傳統行業中,一大批企業存在降成本增效能的需求,又為機器人的應用推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佛山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王群認為,佛山的陶瓷、家具能夠做到全國最好,也可以把制造生產機器人做成全國的“NO.1”,對于建設全國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他建議南海要放眼全球而不僅僅是限于國內。“相比江浙,南海的研發或許沒有太大優勢,但生產制造是很有優勢的。”
“南海企業數量多,基礎不錯,對風險、成本敏銳,迫切需要機器人應用到生產中。”東方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威煒對南海的做法也給予了肯定。
佛山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宋衛東在座談會上給出了發展建議。“南海區委區政府應對照《中國制造2025》,制定5年短期規劃和10年長期規劃;佛山傳統制造業發達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大空間,南海要把機器人產業放在推動整個佛山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整體謀劃,同時對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應用等應該分階段、遞進式推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當前首先應該盡快激發本地制造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活力,以市場需求反推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發展。”宋衛東說,南海也可以聯合佛山高職院等機構開展機器人技能培訓,為機器人產業發展培育專業人才。
座談會上,企業家們最強烈的呼聲莫過于對人才的渴求,期待政府從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扶持。南海區副區長劉銘恩與企業家交流時建議,可以利用廣東工業大學作為實訓基地,實現校企的更好合作。
在座談會上,黃志豪指出,要認真聽取企業家們的意見,思考從六個方面來為企業服務,即企業有什么項目、想建什么載體、想建什么平臺、政企合作如何立足南海放眼世界、需要哪些政策、可以開展哪些活動。他強調,要以政府推動、市場協作、企業主體來打造新一輪太陽,共同推動南海制造業從品質制造到品牌制造。
整合資源再造全市智能制造新熱點
今年8月,佛山高新區南海園明確了借助互聯網+智能制造,打造全省智能制造中心的發展路徑。此次全國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亦落子佛高區,兩者發展路徑相得益彰。占據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帶龍頭地位,南海可以整合佛高區的優勢資源,通過構建國家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為整個南海區域發展再造新的發展熱點,打造全市甚至全省的智能制造高地。
目前,佛山高新區南海園內建有力合科技園、慧泉科技園、中歐工業園等先進制造業載體,廣東工業大學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力合國際創智園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也落戶其中,再加上廣東金融高新區521億元創投資本,都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環境。
獅山鎮副鎮長何宇聰表示,未來將通過三個重點進行突破,即突破機器人核心技術,建設全國創新機器人中心;突破制造業“機器換人”創新應用,建設全國“機器換人”應用示范中心;突破服務模式創新,建設全國機器人產業集聚中心。以此集聚的一批機器人制造和集成骨干企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
南海區委副書記劉濤根表示,將重點加強機器人核心技術攻關,研究設立各級專項資金支持重大創新的建設,支持機器人全產業鏈落戶南海,推動智能機器人的示范性應用。“目前南海機器人整體停留在單機生產上,未能滿足企業需求和集成創新中心建設的要求,要在市場、各個行業推廣,希望以示范點建設的形式,推動一個行業整體的改造。”
在南海的規劃中,將通過機器人產業的帶動,把佛山高新區打造成為大型骨干企業培育區、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區、機器人生產應用先行區。
●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院長王群:
要達到全國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的目標,要制定階段性方案,明確每個階段達到什么水平,增強大家的自信心。另外,建議提高標志性領軍人才的引入標準,并明確什么樣的成果才能稱為標志性成果。應聚焦核心技術的突破,可以嘗試引進國外的核心技術來提高企業的檔次。
各方聲音
●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鄧必懋:
在建設全國機器人創新中心過程中注意加強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對企業和市場的調研,并且建立案例庫,通過大量的調研、數據、案例,把握佛山和珠江西岸的產業帶狀況。此外,我們要大力主張使用、發展國產機器人產品,但在推廣的過程中要按照市場規律來辦事,只有下定決心把自己的產品做好,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發力。
●新鵬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秦磊:
廣東的企業主很現實,即使機器人系統的性能再好,一旦投入產出比超出預算,他們就不愿意接納。國產機器人即使加上政府補貼,與國外產品競爭價格優勢也不明顯,為此我們要使整個集成系統的成本最小化。
在機器人應用示范方面,我認為要重點支持龍頭企業。機器人人才是目前的短板,人才培訓可以依托職業學院、研究院、佛科院進行,但相應的補貼力度要大,建議對企業進行分層次、分期補貼。
媒體觀察
珠西智造南海領銜
8月12日,全市召開市、區委書記重點工作第一次推進會議,彼時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首次提出了在佛高區建設全國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的想法,市委書記魯毅對南海的創新項目給予肯定,并敦促南海“盡快落實推進時間表”。
19天后,南海拿出了工作方案,一改當時對項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高調地邀請了政、商、媒各界人士為完善工作方案建言獻策。這背后,有政府謙虛謹慎的作風,也包涵了南海打造國家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的底氣和實力。
機器人產業被看作裝備制造的“皇冠”性產業,而南海在裝備制造這個“基底”上也是實力雄厚。近年來,隨著一汽-大眾、本田零部件等重大項目的引進投產,東方精工、南方風機、中南機械等民營企業茁壯成長,南海區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實現規模化發展。目前南海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31家,2015年工業產值1688億元。所有這些,都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設計開放能力和技術支撐。
隨著廣工大數控裝備研究院、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等智能裝備科研平臺落戶,南海機器人產業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目前,南海已經有華中數控、新鵬、泰格威、艾樂博等一批機器人研發、生產、應用企業集聚。
依托南海發展實際,應用端發展大有可為,而機器人產業除了應該成為南海支柱型新興產業外,更應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服務業”。南海的傳統優勢產業中,電子電器、有色金屬加工等產業全國占有率高,2015年分別實現工業產值787億元、6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0家和125家。正如黃志豪所言,在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之下,機器人產業、特別是機器人應用擁有廣闊市場。
集聚了佛山高新區、南海區的各方優勢資源,機器人創新中心項目將把南海智能裝備制造導入何方,還有待時間檢驗。單從目前的發展實力、應用市場看,期待南海在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上創造新的智造高地。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