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院士在其《關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思考》主題報告中提出,未來的世界科技強國一定是人工智能的強國,我國應當抓住機遇,建設我國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創新體系。
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起主辦、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與CSDN共同承辦的2016中國人工智能大會今天上午在京開幕。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院士在其《關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思考》主題報告中提出,未來的世界科技強國一定是人工智能的強國,我國應當抓住機遇,建設我國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創新體系。
譚鐵牛表示,人工智能從1956年提出,迄今正好60年。當前,人工智能處于非常重要的發展時刻,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1270億美金,今年預計為1650億美金,到2018年預計將超過2000億。“當前,人工智能領域出現了熱潮全球化、產業競爭白熱化、應用普適化、服務專業化、影響大眾化等趨勢。”
“面對人工智能熱潮,我們需要冷靜的思考,切忌跟風,要不忘初心、苦練內功,重視前沿基礎理論研究,不能被當下的熱點一葉障目。”譚鐵牛認為,人工智能雖然取得巨大進步,但總體還處于初級階段。他將其形象地概括為: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沒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有專才無通才。他表示,在過去一年里,包括阿爾法狗、自動駕駛、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步態識別等在內的多個“專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另一方面,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依然任重道遠。“要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巨大突破,還需要‘用盡洪荒之力’。”
“未來的世界科技強國一定是一個人工智能的強國,人工智能作為一個關鍵技術,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格局甚至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因此一定要重視。”譚鐵牛主張,要建設我國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創新體系。他將其概括為“人工智能的核高基”——核就是核心技術,高就是高端設備與應用,基就是基礎理論設施。“要發揮互聯網大國的優勢,把我們的數據和用戶優勢資源轉化為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深化人工智能技術推廣應用,做大做強智能產業,加強人工智能教育與科普,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還要支持人工智能的社會學研究。”
“我國應該以推進‘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契機,加快相關規劃與政策的落地,釋放出能力,做大做強智能產業,最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強國之路。”譚鐵牛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