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機器人企業他的生存現狀與真實數據是什么?千元級售價的背后成本與供應鏈構成怎樣?本文將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機器人創業江湖。
機器人在消費級市場的革命已經醞釀數年,而產品真正落地是最近一年才發生的事。消費意識開始萌芽,而“偽需求”的質疑也不絕于耳。
在上期的深度調查中,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各品牌占比、銷量數據、供應鏈關系、創業現狀被層層扒開,我們看到,一批玩具廠商成為普及市場的先驅者。而在由航模衍生的無人機之外,更多的是全新形態的機器人品類,在本期的調查與分析中,將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機器人創業江湖。(為使討論更具針對性,本文所述的“機器人”僅限于,除掃地機器人、無人機外的消費級產品。)
一波倒下,一波又起的創業大軍
近幾年,機器人概念逐步被普及,語音交互、物聯網連接、主動跟隨與避障、伺服電機等相關技術進一步發展和成熟,有力地推動了機器人行業的產品落地和市場完善。但是,藍海市場中也不乏風險與挑戰。通過對現存數十家創業品牌的深入調查和分析,一幅幅希望與焦慮并存,壓力與堅守相伴的創業百態顯得更加立體和具象。
他們或者是,命懸一線,前途未卜,走著“平板+底座”固有模式,已經錯過風口,面對消銷量慘淡和融資受阻的雙重夾擊,不得調頭另尋方向。
又或者是,有背景、會講故事的資本寵兒,從兒童教育、家庭陪伴、年輕人社交等多個細分端口切入,看似潛力無限,但市場表現仍不溫不火,好在資本交足了學費,留有一定的試錯與發揮的空間。
還或者是看準市場,已奪得先機的領軍者,并一舉獲得巨額融資,模式特點鮮明,但非普通創業公司可效仿,就算九死一生挺過來后續仍充滿變數。
創業百態的三個縮影
如果說前述的創業典型還不夠具體,那么下邊要講述的三個故事,則較為清晰地展現了,機器人創業公司在不同成長路徑下的生存現狀。
1、小西科技:從機器人到AR鏡
小西機器人項目成立于2015年6月,其創始人黃金龍屬于多次創業者,早在其2014年創立做“愛脖子”智能穿戴項目時,智東西就與黃金龍有過交流。后因該項目銷量不佳,黃金龍便轉向了小西機器人項目。
“初中肄業”、“自學編程”、“草根創業”等標簽富于一體,現在看來,這位野路子選手的機器人創業之路走得并不順暢。
外觀設計方面,小西機器人基本上直接套用了,當時較為追捧的“平板+底座”結構。功能也以家人視頻對話、幼兒娛樂教育等較常見的普通功能為主。整體而言,產品亮點較為模糊,放到當時千篇一律的平板式機器人市場,并不會給人留下多少印象。不過,在黃金龍看來,高效的產品節奏才是制勝法寶,同時也團隊優勢所在。他曾對外宣稱2015年9月已經完成模具可實現量產。
不過遺憾的是,產品直到12月才上線京東眾籌,最后獲得了約14萬元支持,產品的正式銷售則拖延到今年3月左右。從“可實現量產”的2015年9月到正式銷售的今年3月,中間約半年的時間,小西科技究竟遇到了哪些坎?據相關消息人士透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系統層面、內容支持被卡住了進度;同時也不排除資金緊張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五月,黃金龍又發布了另外一款新品——小西鏡,基于AR功能的識圖教育類產品。有業內人士曾對此評論,小西科技的轉型很可能是融資受阻,希望借助“AR”概念以獲得資本關注和肯定。“如果今年還融不到新一輪資金,恐怕是很難熬過去了”,也有圈內人士這樣分析。
從2014年的智能穿戴,到2015年的平板機器人,以及2016年的AR鏡,回顧黃金龍這三年創業之路,其創業項目的邏輯和產品策略,明顯過于迎合市場熱度和資本取向,導致自己的主動權喪失被資本推著走。創業不能投機看風口,一定要認準一個方向。
2、小魚兒科技:兩次產品迭代
與小西科技的后來者不同,小魚兒科技家算得上是國內的先行者,首款產品小魚在家早在2015年1月就開始眾籌。創業之初,創始人兼CEO宋晨楓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美好而動聽的故事:一款解決兒童陪伴、親子互動、作為家庭紐帶的“剛需”類機器人產品。但也有人吐槽,其不過是一個“平板攝像頭”的組合。
創業一年半以來,小魚兒科技的產品功能與方向經歷過幾次轉折,包括從經典版迭代至靈動版,大幅下調產品價格,從2999元到1699元的起始價幾乎腰斬;同時彌補了幾處先天性的功能缺陷,比如,初代產品攝像頭不能遠程控制,無內置電池等問題。在內容方面,則引入了更多早教課程與服務。
更為重要的是,在2015年底產品類型中新增了面向B端的商用版,提供視頻會議、大屏投放、會議直播等功能,面向中小企業用戶辦公需求,且主要以線下的代理渠道為主。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這半年相比2015年小魚在家辦公產品的銷量已經超過經典家用版的銷量,加上價格差(辦公版售價約為家庭版的2倍),辦公產品的銷售額已經占到相當大的比例。
到這里,小魚兒科技的產品路徑與最初美好的故事設定已經發生了偏移。此外,小魚兒科技還曾與其內容提供方樂視,共同推出過合作定制版本,從評論和購買數看仍然是比較小眾。
成立于2013年的小魚兒科技由于海歸外企高管組合成的豪華團隊,吸金能力很強,2015年5月曾完成B輪融資2600萬美元,由創新工場、成為資本、富士康和光速安振投資。
從這兩年的發展看來,小魚在家將家庭監護、早教、會議視頻等需求描繪成消費剛需,并獲得了一定市場,但總量并不大,還無法撐起投資人想看到的故事,因而很現實地開始轉向商業辦公領域;而這樣的需求,也與最初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愿景已相去甚遠。
3、優必選:春晚一舉成名
作為國內機器人領域無法繞過的重要玩家,優必選算得上是大多數創業者效仿的典范,在今年三月完成1億美元的B輪融資后,估值達到10億美元,成功晉軍了獨角獸行列。
與一般的機器人公司不同,優必選在公司模式、產品形態方面都采用了差異化打法。Alpha1s主打人形機器人,其內部設置有多套配合音樂的舞蹈動作指令,用戶可自主編程為機器人設定不同的肢體表演動作。不過,在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看來,該款產品更向是一款奢侈玩具,2999元的價格,實際只能扭動身體逗個樂子,更偏向于娛樂性產品。不能否定其在教育開發層面的功能,但在中國的普及和適用面仍較少。
不過,在今年的春晚舞臺上,500多臺Alpha1S整齊劃一的表演仍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這個四肢靈活,能屈能伸的機器人開始走近普通消費者。不過其產品迭代沒那么快,最早在2015年初的CES上就已經亮相的Alpha2產品目前仍然不是銷售主力。
在二代Alpha2中,團隊適時地引入了語音交互、家庭服務、智能家居控制等智能功能,將產品形象和定位拉回到“機器人”。但可惜的是,通過搜索京東、天貓、蘇寧等多個主流電商平臺,我們都未查到購買渠道。此外,基于忍者神龜等經典動漫IP的Jimu也屬今年新推出產品,定位于益智玩具類,似乎也有產品轉型想法。
深度調查之生產:三類代工平板成本750元
在近期調查中,我們共參考了20-30個消費級機器人品牌。雖然外觀形態各異,各家公司在工業設計層面避開了過度同質化,但究其內部架構和系統構成,大部分仍沿用了“Android系統+科大訊飛語音引擎”的模式。
與大多數新型智能硬件相同,適用于消費類機器人的系統架構仍是從手機/平板傳統3C類電子產品的模式衍生而來。需要注意的是,產品在外形上是否加入平板結構設計,與其系統架構是否采用平板方案,是兩個不同概念。
具體而言,機器人在基于Android系統的二次開發與架構設計上,主要有以下三類模式:
1)基于MTK等芯片架構的手機方案。采用該類芯片的方案優勢在于,手機方案自帶數字通信基帶模塊,產品在對接3G/4G網絡時的二次開發工作量可大幅減少。因為現在絕大部分的機器人產品都要求數據聯網和實時傳輸,所以,采用手機的MTK類方案可降低開發難度。
另一方面,采用該類方案則可能會面臨零部件更迭過快,成本失控的局面。由于手機平臺更新換代的周期過快,現在更新周期已提升到半年至一年。導致廠商在購買物料時,可能面臨原有的型號缺貨,或者漲價的風險。
2)基于瑞芯微、MTK等芯片的平板方案。這類方案與基于MTK的手機方案形成互補,在組件的供應鏈穩定性方面更具優勢,廠商能夠有力控制住產品周期和硬件成本。
與此同時,重新編寫通信模塊以及基于此的二次開放的工作量,是采用該類方案的一大弊端。
3)第三類作為補充方案。由最近流行車載導航產品——行車記錄儀方案衍生而來,多以全志芯片架構為主。隨著行車記錄儀等產品的普及,該類方案逐步成熟,集合有屏幕顯示、語音交互、拍照記錄等簡化版全志方案,將更具針對性。
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在外觀結構上若也直接套以“平板+底座”的設計,其中平板成本在700-800元左右,占據著硬件成本的大頭。
作為一款基于AI概念的智能產品,最基本的語音交互技術自然必不可少。雖然各家產品在宣傳介紹時的說法不盡相同,但據智東西調查,大多數廠商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底層仍較多采用了科大訊飛等技術公司現成方案,在此基礎上加入各自語義分析、理解、反饋等機制,以尋求差異化。
深度調查之銷量:十萬臺仍是道坎
市場銷量一直是個牽動人心的話題。此前,外界對于消費級機器人剛需性存在質疑,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感性層面的“銷量不佳”作為佐證。因為你我看不到需求點,身邊購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推斷出“銷量不佳”。
對此,我們通過綜合科研部門數據、生產供應鏈調查、出貨銷售調查、廠商采訪等多方可靠數據,形成了國內機器人市場的整體銷售趨勢和區段。調查包括優必選、小魚在家、布丁、公子小白等數十只國內知名代表性機器人品牌,主要情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內市場仍處于市場早期。鑒于部分品牌從正式發售不足一年時間,即按照月平均量加以推算。綜合數據,國內品牌的年銷量數據基本均在十萬臺以下,主要渠道仍以國內市場為主,較理想成績集中在5-6萬臺區間內。
按照周劍的說法,優必選的消費級機器人銷量在國內已經很可觀,據其初步統計,今年上半年的總出貨量能達到18-20萬臺左右,不過其中海外市場比例占到70%,具體一代和二代產品的銷售比例,并未說明。
2)千元價格是銷量的分水嶺。結合產品價格與銷售數據分析,千元級以下的產品更容易形成一定的銷售規模,而1500-2000元、2000元以上價位的產品通常年銷量基本不會超過三萬臺。
3)B端業務、線下經銷商模式可重點參考。需要強調的是,兒童教育類產品,仍占據著國內消費類機器人的重要比例和需求。在此之外,針對商業辦公用戶的B段模式也十分值得探索,據數據顯示,在小雨在家今年上半年的銷售份額中,其中今年初才正式售賣的辦公終端型號約占30%。
綜合線上、線下經銷商渠道數據,線下門店的銷售模式更值得廠商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新型產品在真實體驗與使用后,更能幫助消費者作出決策;此外,線下經銷售的代理或門店展示也能較大程度帶動銷量。
資本:硬件降溫偏向技術
在人工智能與消費級機器人領域,融資排名靠前的十家公司中,除優必選、納恩博、公子小白外,仍以AI技術研發與軟件應用類公司為主;且較大額融資的時間點均以2015年及以前時間點為主。
在與阿里戰投、松禾、星河互聯等投資人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類似情況。首先,AI技術型公司逐步與機器人硬件公司剝離開來,因為AI技術公司落地到單一產品困難,所以投資方更偏向技術型公司。
此外,不可否認,兒童教育類、掃地機器人、無人機,仍是現階段人機交互、SLAM、避障與跟隨等技術較為適合的落地產品類型。
在消費級市場的初期,AI技術在消費類產品仍應該尋求合適的用場景和形態進行落地。陪伴與教育類機器人,至少是現階段可保證銷售量、能搜集到用戶反饋信息和數據的成熟產品。
結語
拋開基于航模市場基底已趨于成熟的無人機,和更偏向家用電器的掃地機器人,將視野聚焦在消費類C端機器人,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機器人市場現狀:多次創業者跟風進入,步履艱難,正在生存邊緣焦慮和掙扎著;陣容豪華的團隊背景加持動聽的創業故事,一切看起來那么美好,卻也不得不因為殘酷的市場現狀而調轉船頭;光鮮的獨角獸理應高歌猛進了,但在國內市場仍顯得有些手腳放不開,二代產品的線上渠道至今仍難覓。
由于缺乏標準的產品定義和模式,創業公司在初期進行產品定義時需要考慮更難多的因素,受眾群類型和范圍、室內使用場景的特點和局限性、消費群體是否與受眾群分離、分離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誘導出更多的消費動機、購買后的使用頻次有多少、在內容集成上該如何選取等等。
上述任何一環的決定草率或誤判,都有可能因為市場的冷淡反應而錯失機遇。與此同時,當VR概念搶奪了過多的資本注意力后,還沒融到錢的公司,則可能需要拿出更多的實力和底氣才可能吸引資源;而當下資金充裕的公司也應該考慮更長遠的自己自足。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